为深入践行“民政为民”理念,昭化区民政局始终秉承“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坚持把人民群众的事扛在肩上、放在心中,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事,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昭化区民政领域工作再上新台阶。
“兜底线”,织密社会保障网,确保“难有所助”。覆盖广。全面走访排查深度贫困村、贫困村、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返贫户、连续两年收入下滑户,做到兜底对象“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精准识别,应兜尽兜。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城乡低保8421户19603人,纳入城乡特困供养790人,并按时足额发放低保和特困人员补助资金。救助快。依托天府救助通智慧平台和四川政务服务APP,稳步推进社会救助线上“一网通办”,优化社会救助审批流程。率先在全市实施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对基本生活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困难的人员,采取先行救助方式,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急难事。今年以来,下拨临时救助备用金30.6万元,累计发放临时救助金24.31万元。强保障。健全完善返贫致贫监测预警机制,建立脱贫不稳定人口和边缘易致贫人口台账,对低收入人口实行动态监测,采取“补差”“单人户”等方式,因户施保,牢牢守住阻击返贫致贫底线。健全和完善城乡低保动态调整机制,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2022年一季度实施城乡低保动态调整6轮次,新增城乡低保441户699人、退出340户1014人、动态提标11户23人,新增特困供养6人。
“重养老”,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确保“老有所养”。引资助老。为推动昭化区养老服务业发展,激发行业活力,区民政局鼓励采用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卫子、王家敬老院和明觉特困人员供养中心已竣工,我区基本养老的床位达到了778张,其中营运的养老机构5家(公营3家,公建民营2家),床位360张。互助养老。昭化区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特别是农村养老以分散居家为主,安全问题突出。针对这一养老难题,昭化区在村、社区聚居点建设互助养老服务站(点),开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积极探索“三个三”居家养老巡访探视机制,开展农村互助养老巡访探视服务2640人次。医养结合。昭化区大力推动康养名区建设,全域推进医养结合,组建“医养结合”联合体,支持闲置的乡镇卫生院转办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有效满足城乡老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区中医院充分利用其中医药特色服务,整合闲置资源,开办医养结合中心,设置床位50张,已有13名老人入住。
“强育幼”,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确保儿童“幼有所育”。优化服务。昭化区留守儿童群体广,重点在两项改革后留守儿童集中的乡镇实施“百镇千村、助爱牵手”项目和“童伴计划”项目,完成全区留守儿童信息采集3871条,开展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监护能力评估34人次。健全困境儿童替代教育服务机制,每年落实专项保障经费10万元,服务困境儿童近1000人次。建强阵地。打造“一站一家一点”工作阵地。新建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充分利用两项改革后闲置公共服务设施,在各镇设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在村(社区)设立儿童之家。建立农村关爱督导员队伍对村留守儿童进行定期而持续的探访,向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关爱服务,打通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最后一公里”。强化宣传。区民政局联合公安、司法、卫健、妇联、残联等部门,组织专业队伍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向群众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政策宣讲、咨询及保护演示等活动,宣传普及未成年人保护相关知识,并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未成年人的关爱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