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昭化镇坚持党建引领,采取支部推动、党员带动、群众主动的措施,以价值引领、制度创新、文化塑形“三招”引导群众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助力乡风文明。
一是价值引领,坚定乡风文明“主心骨”。积极探索“党建+文明创建”模式,建立“一约四会”制度,党员代表、致富带头人、群众代表等以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参与村级协商议事,扎实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运用“村干部+党员+志愿者”形式,重点围绕理论宣讲、环境整治、森林防火、敬老爱老、反诈拒邪、移风易俗等方面,积极开展各类志愿服务40余次,建立村史馆、老年活动中心、农家书屋等场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法治知识,弘扬德孝文化。成立“邻里”调解室,面向群众需求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将矛盾纠纷及时妥善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是制度创新,构建乡风文明“新理念”。昭化镇紧握乡村治理“方向盘”,以制度创新破除陈规旧习,积极推行“积分制”和“红黑榜”基层治理模式,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把“主动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抵制高价彩礼”“抵制滥办酒席”等核心内容纳入其中,今年以来,昭化镇各村“红黑榜”表彰先进10名,向居民兑现纸巾、洗衣粉等奖励物品。健全红白理事会运行机制,明确操办标准与流程,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主动做移风易俗的实践者和宣传员。常态化开展“身边好人”“最美家庭”“好公婆好儿媳”等评选表彰活动,深入挖掘、广泛宣传群众身边的道德榜样。
三是文化塑形,厚植乡风文明“新底蕴”。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镇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阵地,持续开展理论宣讲、文艺演出、休闲娱乐等形式多样的文体宣教活动。同时每年定期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送文艺下乡等活动,将文化惠民、乐民工程落到实处。加强对本地优秀传统民俗、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组织传承人定期授课,让村民尤其是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建设村史馆收集展示承载村庄记忆的老物件、老照片、农具等,记录乡村发展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