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关闭
你还可以输入40
关于印发《广元市昭化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12-09 17:31:00 来源:广元市昭化区文化旅游和体育局

图文解读|广元市昭化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


昭府发〔2022〕16号


广元市昭化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广元市昭化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区级各部门: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广元市昭化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广元市昭化区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1日    




广元市昭化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2-2025年)


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健康昭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加快构建具有昭化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全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根据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通知》(川府发〔2022〕6号)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围绕健康中国、健康四川建设,全面落实四川体育“123456”发展战略和市委关于“开展全民健身,发展体育事业”的总体要求,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供给,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丰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建设体育强省做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场地设施建设持续加强,健身组织活力进一步彰显,赛事活动全域化推进,科学健身服务常态化开展,人民群众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1.8%,《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2%,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2名,区、镇、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和社区“15分钟健身圈”实现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96平方米。

二、主要任务

(三)统筹规划,补齐场地设施短板。以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工程为抓手,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聚焦群众就近健身需要,优先规划建设贴近群众、方便可达的公共体育场馆、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足球场等场地设施,着力完善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民健身设施服务体系和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合理做好国土空间整合利用,在城市边角地带、社区服务中心及闲置广场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根据居住区和社区情况,建设群众举步可就、便捷多元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满足社区群众基本健身需求。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严格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不得挪用或侵占。推广配建智能健身器材,跟踪配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体育设施,推动“农体工程”器材补充、维护、更新工作全覆盖,完善城镇老旧小区体育设施,新建或提升改造一批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到2025年,力争新建或改扩建公共体育场馆1个、体育公园1个、社区全民健身中心2个、多功能运动场4个,健身路径50条。完善场馆硬件设施,做好场馆应急避难(险)功能转换预案,推动健身场地设施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建设,就近就便服务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提升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力度,积极推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分时段向社会有序、免费开放。

(四)立足特色,推动赛事活动全域化。按照“普遍化、经常化、科学化、社会化”要求,持续组织开展“百城千乡万村·社区”、迎新登高、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季等赛事活动,逐渐形成“一地一品”“一月一赛”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新格局。做大做强大蜀道山地马拉松赛,持续做靓柔力球品牌,到2025年,打造3种以上具有全国或区域影响力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每种赛事活动每年举办1次以上;镇(街道)每年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2次以上,村(社区)每年举办群众体育赛事活动1次以上。推动“三大球”运动发展和区域足球推广普及,举办社区运动会。丰富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扶持推广具有昭化特色的民间体育项目及民俗传统体育项目,鼓励各地培育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大力推广工间操、广播体操、健身气功和太极拳等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休闲项目,支持举办各类残疾人体育赛事活动,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妇女、青少年等人群的体育赛事活动。

(五)纵横拓展,健全体育组织网络。在强化镇(街道)体育社会组织全覆盖的基础上,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向行政村(社区)延伸,鼓励支持民间体育组织发展壮大。大力发展社区体育俱乐部,构建覆盖城乡、富有活力、就近就便的全民健身社会体育组织网络。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鼓励体育社会组织承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开展健身技能培训等服务,激发体育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将运动项目推广普及作为单项体育协会的主要评价指标。引导体育社会组织下沉社区开展健身赛事活动。壮大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推进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体育引领员招募培训及队伍建设,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3000名以上,建成20000名以上的群众体育引领员队伍。支持社区、行业系统等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群众体育引领员,定期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科学指导服务。

(六)丰富载体,普及科学健身服务。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广泛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类媒体大力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每年在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科学健身宣传小视频及图文信息50期以上。开展“送科学健身项目”进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乡村、学校和“体育三下乡”活动。依托各体育社会组织开展太极拳、八段锦等科学健身技能培训,推广普及科学健身技能和方法,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加大公益广告投放力度,大力弘扬体育精神,讲好群众健身故事。落实国民体质监测、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度。常态化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定期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

(七)融合互动,构建全民健身大格局。深化体教融合、体卫融合、体旅融合。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青少年运动技能培养和科学健身指导,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整合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赛事,健全分学段、跨区域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健康、“体育+康养”新模式。推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覆盖延伸,支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科学健身门诊,推动运动促进健康、运动伤病防治、体质健康干预等服务逐步开展。通过普及推广冰雪、山地、水上、马拉松等户外运动项目,建设完善相关设施,拓展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广柔力球、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体育旅游项目,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

(八)普惠发展,丰富重点人群健身活动。实施青少年、老年人、农民、职工、残疾人、妇女等重点人群体质健康促进计划。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广泛开展丰富多样的青少年科学健身指导,不断完善青少年近视、肥胖等问题的运动干预体系。在公共体育场地配备适合学龄前儿童锻炼的设备设施。发挥各级老年人体育组织的作用,办好老年人体育赛事活动,打造健步走、重阳节登高等一批老年主题健身赛事活动。大力推广普及广播体操、工间操等体育活动,引导更多职工参与健身。开展残疾人康复体育器材进社区、康复体育方法进家庭、康复体育指导员进家庭“三进”服务,开展残疾人康复健身活动。结合妇女节等节日,积极开展广场舞等适合妇女参与的全民健身活动。

(九)强化创新,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围绕提升公共体育场馆服务水平,完成现有的公共体育场馆信息化改造,保障流量监测、场馆预定、赛事活动信息发布等便民服务功能,提供健身设施查询、健身场地预定、体育培训报名、科学健身指导、线上赛事活动等服务。鼓励新建场地设施配置智能健身设施,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场馆开放使用效益。

(十)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强化全民健身知识、技能宣传,加大全民健身公益广告投放力度。推行规范化管理,向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达标者颁发证书。完善全民健身激励机制,积极创建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

三、保障措施

(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责任清晰、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各镇要依据本实施计划,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十二)落实经费保障。各地要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全民健身经费投入机制,切实保障公共财政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投入。体育彩票公益金应合理合规纳入年初部门预算编制,统筹用于全民健身事业。

(十三)壮大人才队伍。拓宽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渠道,加大健身指导、组织管理、科研开发、宣传推广、志愿服务等方面人才培养供给。加强青少年体育管理、体育社会组织管理、赛事组织、应急救援等领域的专项人才培养。

(十四)强化评估指导。各镇要加强对本级全民健身重点工程、政府民生实事等项目的督促指导。区文旅体局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对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和督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