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关闭
你还可以输入40
政务专报(第三期)
发布时间:2016-06-20 09:34:23 来源:广元市昭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昭化区助、结、扶、改创新

推进盆周山区教育扶贫

 

昭化区系秦巴连片开发重点县区,财力弱、贫困人口多,常年有4500余名适龄幼儿、青少年亟需帮扶,方能顺利完成学业。近年来,昭化区坚持扶贫先扶智,创新实施提、结、扶、改等举措,切实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有效保障了全区贫困家庭学生一个不落地接受良好的教育。目前,全区幼儿一年入园率100%,三年入园率85.7%;小学入学率100%,巩固率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0%,巩固率99.4%三残儿童随班入学率90%,有效破解了贫困群体读书难的问题。

奋力,确保贫困群体上得起学为让每一个贫困家庭孩子都能入校接受教育,昭化区主动作为、放大投入,区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800余万元,提高就读保障水平,基本实现贫困家庭孩子零费用就读。一是提高生活费补助。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760余万元,将贫困家庭孩子上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大学的生活费补助均较省定标准提高了一倍。小学生每人每年2000元,其中区财政承担1500元;初中生每人每年2500元,其中区财政承担1875元;普通高中生每人每年3000元,其中区财政承担1250元;大学生每年8000元,其中区财政承担6400元,基本解决了学生在校的所有生活费用。二是提高营养餐标准。在全面落实好国家营养餐的基础上,昭化区启动实施了义务教育学生每周两顿免费肉食计划。近三年,区财政每年投入1100余万元,每月为每名学生提供价值为32元至40元的营养套餐,保障了学生在校的营养需求。三是设立奖励基金。为坚定贫困户通过教育改变家庭命运信心,区财政每年安排资金30万元,对建卡贫困户中就读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品学兼优学生进行奖励,其中对考入重点大学的贫困学生一次性奖励10000元。

用心,保障每个孩子上得好学昭化区是劳务输出大县区,留守学生多,其中大多为贫困家庭孩子。为让每个孩子都能专心学习、健康成长,近两年来,昭化区全面开展1+N教师结对帮扶贫困家庭学生行动。一是结对实施学业指导。建立学业指导台账,教师利用学科专业优势,每周辅导帮扶对象学业不少于2次,每学期学生学业成绩上升不少于2个名次。二是结对实施身心健康监测。在各校建立心理辅导室,优选并培训年轻充满活力的教师做心理辅导员,每周跟结对学生谈话疏导不少于1次;组织教育、卫生部门,每学期对学生进行体检1次,重点提供体质健康监测和治疗指导服务。三是结对实施家校联教。持续开展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教师每月走访结对学生家庭1次,与学生所在村社干部沟通1次,形成教育、管控合力。争取爱心小屋建设项目,逐步在各校留守学生之家装备可视亲情电话,每周学生与家长或监护人电话沟通1次。目前全区1400余名教师与4600余名贫困户学生结对,均建立了学生档案和物资资助、学业指导、身心健康监测、家校沟通四本台账,基本实现了贫困学生上好学的愿望。

着力,建强乡村教师队伍。为有效破解乡村学校教师老龄化、学科结构配套差难题,昭化区大力实施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工程,逐步建强乡村教师队伍。一是优惠政策。每年将评聘指标向乡村学校倾斜20%,取消乡村教师评聘职称对外语成绩、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对符合申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条件的乡村学校市、区级名教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不受岗位限制直接评聘。对在农村学校任教达10年以上,符合晋升同级职称上一级岗位条件的,可在办理退休手续前晋升一级岗位。对符合申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条件又没有岗位的农村优秀教师,可提前享受相应经济待遇。多项优惠政策的出台,让乡村学校成为教师争抢的香饽饽。二是补充渠道。建立了退二进一的教师补充机制,持续为乡村学校注入新鲜血液。扩大农村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规模,近三年为乡村学校招聘教师116名,占全区招聘教师的92%。三是管理机制。打破教师人事校籍管理制度,实行区管校用。建立城乡教师定时交流制度,实行双向流动。每年城区(镇)学校到农村支教教师不少于教师总数的10%,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不少于20名,有效促进了城乡师资均衡。

突出,建好乡村学校。针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达标难问题,近年来,昭化区建立了教育民生体系,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着力建好乡村学校。一是改善硬件环境。遵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为每所乡村学校制定了建设规划和行事历。十二五期间,争取乡村学校建设项目117个,总投入14000余万元,其中本级财政投入4200余万元,激活闲置校舍近2.9万平米,新增校舍近2万平方米,新建学校标准化运动场5.25万平方米。建成后的乡村学校焕然一新,生均使用资源明显高于周边县区学校水平。二是改善生活环境。始终坚持教师安心、学生舒心原则,持续改善师生生活条件。区财政先后投入近4100万元,实施了智慧昭化教育工程万件桌椅床改善计划中小学生热水澡计划,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装备水平,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三是改善文化环境。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整体规划,各乡村学校结合自身办学史,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形成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区财政投入1300余万元,分批次打造校园文化。首批7所学校校园文化已打造完毕,一校一品雏形初显,学校已成为包括贫困家庭孩子在内的全区学子健康成长的理想之地。四是改革经费保障机制。区财政每年投入880余万元,对学校实行公用经费保底政策,其中单设初中40万元,九年一贯制学校25万元,完全小学15万元,村小教学点5万元。区财政每年投入550余万元,全额保障学校临聘人员工资及五险一金,确保学校零负荷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