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关闭
你还可以输入40
发挥以工代赈“赈”作用 激活乡村振兴“源”动力
发布时间:2022-09-21 10:09:00 来源:广元市昭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挥以工代赈“赈”作用  激活乡村振兴“源”动力

——广元市昭化区以工代赈助农增收工作侧记


修渠道、改建产业路、整治山坪塘……在广元市昭化区各地以工代赈项目中,务工群众干起活来劲头十足,不怕苦不怕累,连日来加班加点赶工期,力争把前段时间因高温天气落下的工程补回来。

近年来,昭化区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把用活用好劳务专合社作为农民增加工资性收入、真正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通过健全劳动力转移就业长效机制、建立公益性劳务合作社、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严守“两个”红线   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


只有全心全意服务好群众,促进其稳定增收,才能答好乡村振兴这道“必答题”。昭化区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工代赈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国家和省市关于以工代赈工作各项部署逐级落实到基层一线,

按照“报酬发放比例不低于财政投入的10%”和“本地用工占项目总用工80%”两个红线标准,将每年度20%以上的涉农基建项目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实施,明确推广以工代赈项目清单,该区还出台了《进一步规范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的通知》,确立项目建设“三个原则”“十个步骤”,进一步规范以工代赈项目建设。

“我们成立了昭化区推广以工代赈方式领导小组,将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工作纳入全区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奖优罚劣、激先敦后。”昭化区发改局副局长朱其祥介绍。昭化区推广以工代赈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督办项目储备、实施、绩效等重要工作,坚决扼守“项目质量安全”咽喉,守牢“带动群众务工增收”工作底线。

以工代赈方式推广工作中,该区抓实抓细务工组织、报酬发放、技能培训等工作质效,持续带动项目区群众增收。


精准锁定推广项目   让群众“围着”项目转


王家镇作功村一、二、四社是昭化区2022年以工代赈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地,项目总投资593万元。这两天,趁着天气阴凉,当地正组织村民加快山坪塘整治工作。

“目前已整治山坪塘6口,修建灌溉渠系1.2公里。前期因气温过高,混凝土浇筑凝结过程中,在阳光的暴晒下容易出现裂缝,所以一些工程无法施工,近期我们已重新组织动工。”作功村党支部书记杨金花说,自5月开工以来,该村已累积组织51名群众参与务工,务工报酬46.1万元;整个项目预计将带动项目区150余名群众务工增收。

杨金花接着说,该村成立了项目理事委员会,下设施工、监督、财务、物资保管等多个小组,各司其职,协同推进,不仅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还提升了基层组织领导力。

据了解,昭化区鼓励将农业、林业、交通、水利等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投资规模小、技术要求低、前期工作简单的项目,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建设,且在资金分配时优先向采用以工代赈方式建设的项目倾斜。

“我们在项目实施中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争取最大限度发挥项目效益。”昭化区发改局副局长朱其祥介绍。为了精准组织群众务工,昭化区大力推广劳务专合社组织转移就业模式,利用镇村公益性劳务专合社吸纳群众参与以工代赈项目建设,不断优化送岗和派遣服务,通过微信、广播等渠道公开就业信息或主动对接镇村在建项目、产业园区等经营(施工)主体,实现人岗精准对接,促进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今年以来,全区整合涉农资金中已有111个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总投资近6000万元,将组织项目区群众参与务工近1800人次,预计发放报酬573.2万元。


建立带动就业长效机制  确保群众增收不断档


走进昭化区磨滩镇长青村,只见新建的蓄水池已经开始蓄水,一块块碎地、撂荒地经过土改后变成了整田、良田,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松林满怀希冀道:“等这一季庄稼收了,就把剩下的土地一起整理了用来发展烤烟,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该村决定将3.71公里产业道路、6口900立方米蓄水池、290余亩土地整理项目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建设。据悉,该项目是昭化区2022年省预算内以工代赈工程,项目总投资330余万元,争取省预算内以工代赈资金298万元。

“我们通过组织本地群众参与以工代赈建设,在项目建设中尽量不用机械、不用专业队伍,同时守牢劳务报酬发放底线、提高报酬发放比例。”张松林告诉笔者。截至目前,该项目通过2个月的建设,已组织当地群众57人在项目中务工(其中易地搬迁人口18人),共计发放劳动报酬14.5万元。

“我从6月就开始在这做零工,工资120块钱一天,还管生活。听说土地整理好了、路修好了还要发展烤烟产业,到时候我又可以务工。”说起接下来的增收渠道,长青村二社村民姚玉祥一点也不愁。

促进就业是以工代赈的核心目标。昭化依托全区建立的12个镇级公益性劳务专合社和129个村级分社,利用昭化就业信息平台(APP)通过平台“菜单式”和“就近分派”工作模式广泛组织动员项目区内在家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其他低收入等农村群众参与工程建设,有针对性安排适宜工作岗位,让务工群众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

值得一提的是,该区还完善和优化了技能培训体系,让群众切实掌握至少1项就业技能,确保项目带动后可再次就业。同时将建成的基础配套、公共服务配套、产业配套等设施纳入村集体资产管理范畴,因地制宜自主开发一批“保洁员”“巡逻员”等公益性岗位,再吸纳一批群众就业,确保增收不断档。

截至目前,全区推广项目已开发砼浇筑、砖砌等各类岗位1518个,吸纳易地搬迁、低收入等群体务工406人,人均务工收入2180元。(王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