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心放在了这里”
——记昭化区紫云乡云雾村第一书记邢光勇
本报记者杨黎明
2016年7月5日,昭化区食品药品和工商局干部邢光勇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了紫云乡云雾村报道上任,当上了该村的第二任第一书记。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邢光勇让这个小山村悄然生变:他通过多方筹集资金修路、整治山坪塘、渠系、网线架设夯实基础;他四处取经讨教,带领村民搞土鸡养殖、多次邀请专家对村民进行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趟出了一条致富道路;他把一个支部从软弱涣散,带成全村骨干……脱贫攻坚,强在队伍,重在路径,力在群众,成在实干。如今,他已是百姓的主心骨,是贫困群众的领路人。
云雾村是紫云乡唯一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255户891人,有建卡贫困人口67户232人。因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基础设施差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
带班子强队伍凝聚民心
邢光勇刚到紫云乡,云雾村第一任书记因工作调动离开,新上任的村两委班子因工作不熟悉、不积极,是个有些涣散的“后进村”。村集体没有资金积累,办不了事情,村支部班子不硬气,在村民中威信不高,村里缺少“主心骨”。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刚上任的邢光勇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我入村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走访贫困户、老党员、致富能人和村干部。我记得很清楚,有些贫困户家不通公路,到处是泥泞,回到村委会,我鞋子、裤子上都沾满了泥。”邢光勇回忆刚到云雾村工作的一幕。
乡亲们说,正是趟着泥水入户走访,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觉得这个从“上面”派来的干部不娇气、能吃苦,肯定也能干成事。“而我这个初来乍到的第一书记也深深感受到了‘压力山大’。不过,压力也是动力嘛,”邢光勇笑着说。
“我5月份上任,很多工作做不上手,加上我们村基础太差,我都有想撂挑子的想法。没想到邢书记刚一上任,就那么积极的履职了,让我感到很惭愧。”村支部书记刘元生不好意思地说,“我再不积极,不仅群众要骂我了,我自己良心也会过意不去。”
云雾村要发展,必须先改善基础设施。一趟走下来邢光勇笃定了这一点。
说干就干,邢光勇带领“村两委”一班人,通过向上积极争取资金,向下积极发动群众,整治了全村山坪塘10口,整治渠系5.5公里,新建防旱池12口和人饮水池3口;硬化和加宽村道11.2公里、社道5.4公里,做到了村道公路畅通无阻、社社通水泥路;完成村委会网线架设,实现网络覆盖率达到60%以上……
脱贫产业撬动富民杠杆
“这两天猕猴桃进入关键环节了,要抓好以灰霉病、溃疡病、花腐病防治为主的病虫害防治,理通沟渠,并施好旺长肥,促进枝梢生长。”4月12日一大早,邢光勇便来到贫困户李长洲家,叮嘱他要管护好猕猴桃,争取今年有个好收成。
脱贫还得靠产业,如何发展产业?
邢光勇与村两委班子、老党员、致富能人一起经过多次讨论得出:要想让百姓长期得实惠、可持续彻底的脱贫,产业还得跟上。紫云乡整体发展猕猴桃产业,云雾村在可发展的地区也大力发展起猕猴桃产业,但因云雾村山高坡陡,土地贫瘠,一部分群众不能大面积发展猕猴桃,云雾村离城区较远,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非常适合发展养殖产业。
于是,云雾村便形成了主力发展猕猴桃种植和土鸡养殖产业,根据自身实际还发展起了木耳、香菇等养殖产业。
管事的贴心书记
55岁的孙文满老人因患有高血压,两年前中风之后一直行动不便,加上尚未娶妻的儿子常年在外务工。孙文满日常生活便成为了邢光勇忧心的事。
“非常感谢邢书记,不仅帮着操心修新房的事,给我送生活用品,还常跟我这‘糟老头子’聊天解闷,很贴心的书记!”去年10月底,搬进新房的孙文满老人对邢光勇赞不绝口。
“邢书记不仅自己常来看望,还叮嘱我要每天到孙文满家走一趟,问问身体状况、了解生活情况。”5社组长孙继云说。
“天有不测风云”。一直勤劳本分的姚安和是该村的非贫困户,2014年4月检查出患有肺气肿,花去10多万元治疗费用,让原本小康的家庭,变得捉襟见肘。在精准识别时因儿子有一辆微型轻卡车,而没有识别为建卡贫困户。
了解到这一情况,邢光勇积极向上争取到八二一帮扶资金1000元,农资补助2000元,并多次到姚安和家,与其话家常、聊发展,叮嘱他们要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邢书记那么忙,为了我家的事情还老是跑,真是难为他了。”姚安和妻子王从映感激地说道。
来到云雾村,不觉9个月过去了,脸晒黑了,人也瘦了。“但每当我走在村里,看着村庄越来越美,村民日子越来越好,就让我心中无比舒坦,我把心放在这里了。”邢光勇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