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穷窝窝”迈向新生活
——昭化区“春季攻势”易地扶贫搬迁纪实
初春时节,走进昭化区各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一栋栋崭新的“小洋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蜿蜒至每一户家门口,一个个翻整一新的微田园种上了各类时令蔬菜。
“这房子有客厅、有厨房,还有厕所,设计非常合理,比我居住的老旧土坯房好多了哟!”3月22日,在陈江乡燕儿湾搬迁聚居点,贫困户刘红明在崭新的搬迁房里笑的合不拢嘴,“不花一分钱,就能住上这样的好房子,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近年来,昭化区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治本性的民生工程、全局性的发展工程,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精准施策,初步形成“多点开花、多业支撑、多元帮扶”的后续发展之路,实现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截至2017年底,全区累计实现36个贫困村退出,减少贫困人口23110人,贫困发生率降至3.2%。多点开花,精准施策“挪穷窝”
刘红明原来居住在陈江乡紫金村八组,这里四面环山,土地贫瘠,不通公路,四间低矮昏暗的土坯房成了他们一家3口的栖息地,因为家属是一名精神病患者,刘红明只能常年在家照顾妻子,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压在了孩子一个人身上,生活异常拮据。
“想住上好房子、做梦都想。”55岁的刘红明毫不遮掩地说,“我们那老房子,一到大雨天,家里就下小雨。”
除了像刘红明这样迫切想搬离旧居,也有部分群众不愿意离开居住了几十年的地方。
“搬出来,没有地,种点新鲜蔬菜都困难。”石井铺镇搬迁户唐德品曾这样担忧。
为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石井铺镇在聚居点为每户搬迁群众调整了0.3亩以上的土地建设微田园,保证群众基本生活需要。通过土地林地置换、闲置圈舍流转、统一规划种养园区等手段确保每户农户建设1个适度规模的小菜园、小果园、小养殖园。
昭化区针对部分群众不愿离家较远的实际意愿,以产业发展前景好、致富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园区为基础,在园区周边建设聚居点,引导搬迁贫困户入驻园区生产生活,既有效解决住房问题,又为贫困群众提供了脱贫致富的路径,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发展产业”,增加收入,彻底解决了不愿意搬的问题。
目前,昭化区建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60个,搬迁2715户8859人,搬迁对象住房建成率、搬迁入住率、稳定脱贫率均达100%。
多业支撑,聚焦增收“换穷业”
“搬出大山好处多:饮水方便、交通便利、人员集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这是搬到朝阳乡翟家老屋聚居安置点的吴连生最真实的感受。除了这些好处外,收入的变化更是让他喜上眉梢。
“我每个月都在产业园区务工,收入在1200元到1500元,比原来种植普通粮食收入至少增加了3倍。”吴连生乐呵呵地说。
朝阳乡利用昭化临港市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在此建设,将搬迁安置点建设在园区周边,让园区充分持续释放红利,有力推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扩展搬迁群众收入渠道,有力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兴产业、能致富。”
昭化区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发展可持续放在首位,在聚居点建设上,与园区、景区、社区统筹布局规划,同步建设管理,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户在产业园区中寻求致富门路,在旅游景区中找到就业出路,在新型社区中提升生活品位。坚持搬迁规划时就谋划出路,抓实产业求增收,做实就业稳增收,创新创业拓增收,依靠产业、就业、创业“三驾马车”有效破解了后续增收难题,真正让搬迁群众搬出“穷窝窝”,大步迈向新生活。(杨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