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关闭
你还可以输入40
昭化区2018年一季度农村居民收支情况简析
发布时间:2018-04-28 17:38:00 来源:广元市昭化区统计局

一季度,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和市委七届六次全会精神,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脱贫攻坚,聚焦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农民创业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一、可支配收入构成情况及特点

一季度,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01.3元,较上年同期增加232.1元,增长9.4%,低全市平均0.3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市第七位,增量居全市第四位。


(一)工资性收入增幅明显。一季度工资性收入人均达783.12元,占可支配收入比重29%,同比增长5.17%,拉动可支配收入1.56个百分点。随着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招商引资、企业引进、本地企业扶持、创业人才的引进等力度加大,部分返乡农民工通过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组建各类经营主体,全区就业岗位增长幅度较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四级建园的推动也进一步提供了大量就近就业岗位,切实促进了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二)经营净收入大幅提升。经监测,经营性收入达到1483.01元,贡献最大,占可支配收入比重55%,同比增长12.67%,拉动可支配收入6.75个百分点。一季度,全区生猪出栏17.47万头,家禽出栏70.17万只,肉牛出栏0.19万头,肉羊出栏0.51万只,禽蛋产量达到0.096万吨,蔬菜2.46万吨,中药材160吨,水产0.3万吨。春节期间,需求量大,加之均价上浮4%-10%,极大程度增加了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深入挖掘农业生态、景观、康养和文化功能,大力发展观光、采摘、康养为主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力培育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的休闲农庄吸引了大量的观光游客,极大地促进了农户的经营收入。

(三)财产净收入小幅增长。一季度财产净收入达到48.85元,占可支配收入比重2%,同比增长12.92%,拉动可支配收入0.23个百分点。我区创新新型经营主体“星级”管理,规范培育专合社、家庭农场,完善利益联结和分享机制,大力推行股份合作、代种代养、土地托管、“园区+主体+农户”“大园区+小业主”等多种经营方式,持续推广租金+股金+薪金“三金”增收模式。

(四)转移净收入增长平稳。一季度转移净收入达386.32元,占可支配收入比重14%,同比增长5.8%,拉动可支配收入0.86个百分点。我区全域推进建新拆旧,打造生态宜居新家园,农村住户获得可观的收入。全区共计发放建房补助资金3.93亿元,惠及农村群众3.37万人。在全市率先推行非农户拆旧复垦给予每户2万元的奖励政策,切实拉动转移净收入较快增长。

二、农村居民消费态势

人均总支出2310.96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98.57元,增长9.4%,低于全市平均0.5个百分点,基本与CPI趋势一致。



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均出现“缓增”态势。

从消费结构来看,农村居民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主要体现在生活用品、衣着、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上,分别同比增加3.02%、14.87%、15.95%、11.59%。农村居民逐渐注重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同比增加23.38%。从饮食结构来看,农村居民对购买蔬菜、肉类、禽类、奶类、瓜果等消费旺盛,同比增加13.53%、3.9%、2.6%、14.06%、2.1%,基本与CPI趋势一致。

三、制约农民收入的因素

(一)农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依靠传统农业增产增收的难度加大。化肥、农药价格不断上涨。外雇机械和人力使用增多,机械和人力成本上涨,导致部分农业生产面积减少。加之2017年以来,由于中央环保督察和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等影响,受农产品价格及生产成本的双重制约,农产品供给侧短板日益显现;加之农村劳动力短缺,年龄大,整体素质不高,对新技术、新知识的接受水平有限,影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农业的推进,对农村居民持续增收带来一定难度。

(二)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部分地方由于地理环境、人为因素等,还未能有效盘活闲置资产、用好财政资金、用活农户闲钱,农民在“股份红利”中的增收渠道有限,增收效果还不够明显。

(三)增收效果未能如实反映,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各相关部门要按季度向统计部门提供有关促进农民增收政策、措施的效果资料和相关数据支撑,为评审提供有力数据支撑,目前这方面工作做得还不够。

(四)宏观匹配指标支撑不足。今年市出台的数据评估办法中,匹配指标占30分,都是根据增速折算得分,而我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存款余额、个税增速等几个指标增幅在全市排名靠后,直接影响和拉低我区在全市考核中的得分比值。

四、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提升住户调查工作质量。一是加强管理,切实落实住户调查“一把手”工程。二是严把辅助调查员选配关。三是强化培训,提高辅助调查员和调查户业务水平。四是加强入户指导,提高调查户信任度。五是严格审核,把好数据质量关。

(二)聚力工作力量,多渠道助农增收。一是聚力脱贫攻坚,政策红利促增收。把脱贫攻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第一战场,聚力重点环节、政策扶持、工作力量,精准施策释放政策“红利”,帮助贫困群众减支增收。二是聚焦特色产业,优化品质促增收。坚持绿色发展,紧扣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在现代农业内部挖掘增收潜力。坚持“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建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乡镇产业示范园,“村集体+专合社+农户”建好村特色产业园,农户自主建好户办产业小庭园,推进产业、科技、品牌、项目等要素向“四园”集聚,形成产业大基地,夯实农民增收基础。三是聚势三产融合,延伸链条促增收。坚持把促进融合发展作为改善农业供给、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关键招数,大力推进农工、农旅、农商融合,在新产业新业态中开辟增收新途径。

(三)着力加强数据对接核实。一是主动对接,跟踪数据。及时高效落实每季度部门联系会制度。各部门要按照应统尽统的原则,把所有收入项目纳入统计调查范围。区级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上下沟通协调,按时间节点向统计部门提供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和效果资料以及相关数据资料,并与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对接,及时了解掌握评估数据的排位情况,同时做好同期数据和兄弟县区的对比分析,为评审数据提供有力依据。二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农民增收工作责任制要求,盯紧农民增收数据宏观匹配各项指标,做到协同推进、齐头并进,切实提升农民增收工作整体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