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我区按照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和市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坚持以脱贫奔康为统揽,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动农业转型发展,全区经济保持稳中有进态势,农村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
一、 基本情况及主要措施
上半年,我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29.37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42.41元,增长9.9%,高于全市平均0.2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提高0.3个百分点。
(一)就业稳定待遇提升,工资性收入大幅增长。上半年,
工资性收入1833.1元,占可支配收入比重37%,同比增长10.31%,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8.71%。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提高1.1个百分点。
工资性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良好的就业形式和劳动报酬水平的稳步提升。随着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招商引资、引进创业人才等就业政策的落实,部分返乡农民工通过自主创业等多种方式,组建各类经营主体,全区就业岗位增长幅度较大。据我区劳动力调查显示,上半年昭化区失业率基本控制在5%左右,就业比较稳定。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和四级建园的推动下,进一步提供了大量就近就业岗位,切实促进了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二)农业产业稳定发展,经营净收入稳步提升。上半年,经营性收入达到2220元,贡献最大,占可支配收入比重45%,同比增长8.89%,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1%。
经营净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农业产业的较快发展和旅游的强势拉动。一是小春粮油收成好。上半年,以高产粮油创建为抓手,扩大优质粮油面积,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实现小春粮油丰收。2018年小春粮食播种面积15.5万亩,产量达到4.5万吨;油菜播种面积11.4万亩,产量达到2万吨,基本实现稳产稳收。二是持续优化特色产业结构。围绕全区五大产业集群,优化调整区域种植结构,推进适度规模养殖和生态养殖,集中连片发展果蔬产业、水产渔业,在年内全面完成全域“两带三片”特色产业布局。今年以来我区通过昭化旅游亮相2018年重庆旅游狂欢节、举行2018年“中国旅游日”活动着力宣传我区旅游业,并相继举办石井铺蓝莓采摘节、射箭脆李采摘节、柏林沟樱花节、柳桥荷花节等活动吸引大量的观光游客,有力带动了农民增收。
(三)农村改革初见成效,财产净收入小幅增长。上半年财产净收入达到49.97元,占可支配收入比重1%,同比增长20.92%,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2%。
财产净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我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财政支农政策的带动。一方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启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改革试点深入推进,有效促进了进城农民退出农村土地经营;创新“户建场、场联社、社联企、企接市”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四园联建”,有效推动了土地资源等要素股份合作和产业园区化发展,促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农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不段提升。另一方面推动创新新型经营主体“星级”管理,规范培育专合社、家庭农场,完善利益联结和分享机制,大力推行股份合作、代种代养、土地托管、“园区+主体+农户”“大园区+小业主”等多种经营方式,持续推广租金+股金+薪金“三金”增收模式。
(四)扶贫政策助推发展,转移净收入大幅增长。上半年转移净收入达到826.3元,占可支配收入比重17%,同比增长10.56%,对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41.2%。
转移净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各种惠民政策的全面落实和脱贫攻坚行动的强力推动。一方面农业三项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特困群体救助等公共服务产品逐渐完善,农业经营主体、绿色农业发展等相关补贴力度加大,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动力,奠定了扎实的增收基础。另一方面全力保障脱贫攻坚资金,上半年区财政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共计34972.42万元,用于脱贫攻坚项目建设,同比上年增长5.1%,同时各行业扶贫部门制定了26个专项扶贫方案共计136991.44万元,同比增长20%以上。在全市率先推行非农户拆旧复垦给予每户2万元的奖励政策,切实拉动转移净收入较快增长。
(五)居民消费量呈现新趋势
人均总支出4251.7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86.52元,增长10%,基本与CPI趋势一致。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支出均出现“缓增”态势。
从消费结构来看,农村居民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的提高、精神生活的丰富。主要体现在生活用品、衣着、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上,分别同比增加6%、5%、14%、11%。农村居民逐渐注重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同比增加11%。从饮食结构来看,农村居民对购买薯类、肉类、奶类、瓜果、糖果糕点等消费旺盛,分别同比增加7.88%、9.14%、13.77%、9.85%、17.4%,基本与CPI趋势一致。
二、制约农村居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一)受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农民持续增收压力较大。今年特色产业发展受市场及疾病的影响明显,猕猴桃受溃疡病困扰以及二季度生猪价格大幅下滑、肉牛肉羊价格波动较大等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的投入积极性,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危害,给农民持续增收带来一些不确定性。
(二)农产品品牌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农业多种功能深度开发进程慢。虽然我区有优良的生态环境、适宜的气候环境、富硒的土地环境等优势,但因经济基础较弱、底子薄等因素,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加之农产品品牌分散,规模化经营水平较低,农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市场链条长,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虽然多,但带动能力不强。同时,对内,对产业的整合能力不强;对外,开展区域合作、强强联合的水平低。
(三)改革创新“红利”尚未完全显现。一方面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部分地方由于地理环境、人为因素等,还未能有效盘活闲置资产、用好财政资金、用活农户闲钱,农民在“股份红利”中的增收渠道有限,增收效果还不够明显。
四、几点建议
(一)多管齐下,抓实住户调查工作质量。一是高度重视,切实落实住户调查“一把手”工程。二是严把辅助调查员选配关。三是强化培训,提高辅助调查员和调查户业务水平。四是加强入户指导,提高调查户信任度。五是严格把好数据质量审核关。
(二)多措并举,做实助农增收工作时效。一是聚力脱贫攻坚,政策红利促增收。抓好精准脱贫与提升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相结合,既精准施策,又提升贫困农户的发展大环境,抓好有市场竞争力的经营主体和产业培育,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的智力支撑。二是聚焦特色产业,优化品质促增收。坚持绿色发展,紧扣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在现代农业内部挖掘增收潜力。坚持“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建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乡镇产业示范园,“村集体+专合社+农户”建好村特色产业园,农户自主建好户办产业小庭园,推进产业、科技、品牌、项目等要素向“四园”集聚,形成产业大基地,夯实农民增收基础。三是聚势三产融合,延伸链条促增收。坚持把促进融合发展作为改善农业供给、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关键招数,大力推进农工、农旅、农商融合,在新产业新业态中开辟增收新途径。四是盘活财产净收入。以农村股份制改造为推力,以“先贫困村后非贫困村”两步走的思路,积极组建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充分盘活村集体资产,用好用活各类资金,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三)多方借力,强化数据匹配支撑。一是主动对接,跟踪数据。及时高效落实每季度部门联系会制度。各部门要按照应统尽统的原则,把所有收入项目纳入调查统计范围;区级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上下沟通协调,按时间节点向统计部门提供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和效果资料以及相关数据资料,并主动与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对接,及时了解掌握评估数据的排位情况;同时做好同期数据和兄弟县区的对比分析,为评审数据提供有力依据。二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农民增收工作责任制要求,盯紧农民增收数据宏观匹配各项指标,做到协同推进、齐头并进,切实提升农民增收工作整体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