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昭化区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纳入法治化轨道,防止平均数掩盖大多数,大多数掩盖个别户。为贫困群体开通公共法律服务绿色通道,解决“法律服务贫困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走好法治扶贫和经济脱贫双赢道路,促使法治在脱贫攻坚中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立体化法治宣传体系,引导群众学法守法用法。一是打造广播普法宣传点。210个村设立广播发射装置,安装高音喇叭2500余只,实现农村广播“村村通”“组组响”“户户听”。每天定点播报以案释法、法援故事会等广播节目。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全区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二是强化法治阵地宣传线。全区233个村(社区)建设完善法治文化广场13个、法治宣传室201个、法治文化长廊122个、法治文化墙203面,实现法治宣传标语、村规民约上墙共计3000余条。三是提升法治文化影响面。深入拓展法治宣传多平台、多方向、多载体模式,创排法治宣传小品《丈母娘“微服私访”记》、法治微电影《枯木逢春》、法治宣传片《传销带来的危害》等节目在传统媒介平台广泛传播。与时俱进、跟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潮流,讲法治故事、答法律咨询、传法治声音。
建立规范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帮助群众依法维权。一是完善法律援助三级网络建设。建成区法律援助中心1个,法律援助工作站31个,法律援助联络点293个。切实让基层群众能“走得到”法律援助联络点,“问得到”法律援助工作站,“靠得住”法律援助中心。二是持续推行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全区233个村(居)实现村村有法律顾问、组组有法律明白人、户户有法律政策知晓人。以村(居)法律顾问为抓手,开展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行业规章,社会组织章程合法性体检97次,提供法律建议31条,收集社情民情168条。三是深入推进法治惠民“12345”工程。即建“一支”法治扶贫队伍;“规范乡(镇)村调解室、法治宣传室“两室”建设;完善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站、法律援助联系点“三级网络”建设;开展贫困户维权“四项行动”;强化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墙、法治文化廊道、法治文化专栏、法治文化图书角“五个载体”。实现全区63个贫困村“12345”法治惠民工程全覆盖,开展涉贫普法宣传活动200余场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万余份、便民服务联系卡800余张,向贫困群众提供法律咨询200余人次。
建立人性化基层治理体系,推动乡村三治融合。一是建立“服务型”自治体系。延伸“一核多元、合作共治”基层治理体系,以村民委员会为核心,在贫困村联合村委委员、党员、群众代表、乡贤等“多元化”优秀人才共同为法治乡村建设谏言献策。二是建立“智慧型”法治体系。推进贫困村“雪亮工程”与网格化、群防群治、“智慧昭化”、社会力量四类资源的深度整合。截至目前,雪亮工程完成项目建设投资1650万元(总投资1720万元),贫困村覆盖率达100%。实现实时和历史视频推送、综合指挥、应急调度、GIS地图应用、人员与MAC地址管等平台应用功能。三是建立“传承型”德治体系。坚持乡贤文化、红色文化、孝悌文化、道德文化融合发展理念,以道德积分超市为载体,在贫困村推广道德积分和文明示范评选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将爱护环境、热心公益、遵纪守法等内容作为积分标准,凭积分兑换实物,评选“五星两助”道德模范100多人,累计发放奖励物资6万余元。(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