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昭化区坚持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以突出机构设置、责任意识、关键对象、保障作用等四个方面为抓手,采取系列举措,实现了组织体系优化升级,考评指标科学规范,工作举措扎实有效,保障作用发挥充分。在机构改革,职能划转的开局之年进一步明确区委依法治区办“五员”定位,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奋力开创法治昭化建设新局面。
突出机构设置,优化组织体系
三级联动抓统筹。实施“1+3+N”三级联动机制,即1个委员会领导、3个协调小组牵头、17个重点成员单位具体实施三级联动,分级负责,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区工作。今年以来,区委专题研究依法治区工作5次,组织召开协调小组会议3次,为法治昭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线协同抓融合。以区级部门、乡镇(街道)、村(居)社3个层级为纽带,在任务分配上统一部署、在时间要求上统筹规划,在资源配置上统一协调。以“法律七进”对象为标准,在机关、学校、乡村、社区、企业、寺庙等行业领域分类推进依法治理工作。按照地域管理,以6个中心司法所为单元,在全区推行中心所联系指导辖区乡镇(街道)依法治理工作机制,逐步形成“层级+行业+区域”联动协同机制。
三方着力抓保障。从组织机构设置、工作力量配备和工作制度完善等三方面着力,督促各乡镇(街道)、区级各部门对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工作人员进行调整和完善,实现了有人干事、有场所议事、有制度管事。
突出责任意识,优化考评指标
目标导向明任务。按照年度依法治区工作要点,落实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等6项基础目标任务,推行“1项目标任务、1个工作方案、1套推进措施、1本工作台账”的“1×3”销号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和阶段性目标任务。
问题导向补短板。坚持“扬长”与“治短”同步、“固强”和“补弱”同轨的思路,建立“一个问题、一人负责、一套方案、一揽子包抓落实”的“四个一”工作机制,通过补缺、补短、补软推进依法治区工作。
责任导向促成效。“加法”正向激励。参照省市依法治理工作考核指标体系,设置“通报表扬、经验交流、批示肯定、示范建设”4类加分项目,按照中央、省、市、区“四级”认定分别加分,激活责任单位内生动力。“减法”反向问责。设置督查发现问题、党员干部违纪违法、交办任务落实不力等多项减分项目,对履职尽责不到位、工作成效差的,分别按被中央省市区“四级”责任标准扣减相应分值,倒逼各单位形成抓在日常、严在经常的行动自觉。
突出关键对象,优化工作举措
关键少数做表率。坚持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会前学法制度,健全完善《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实施细则》,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三个一”(一次年度述法活动、一次法治考核、一份法治档案)管理机制,引导党政主要负责人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关键群体育人才。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四个一”系列法治活动为载体,开展“开学第一课”普法宣传,通过区委、政府党政主要负责人上思政课,引导青少年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勤奋学习、积极上进。
关键节点抓落实。在年初部署、半年小结、中期推进、年终总结等4个关键节点坚持定期督查指导、随机抽查暗访、人大政协调研视察,年度述职述法等4种督导方式,围绕依法行政、法治扶贫、法律七进、基层治理等重点领域督促各单位履职尽责,推进依法治理工作。
突出保障作用,优化服务职能
法治惠民强基础。在63个贫困村持续推进法治惠民“12345”工程,结合机构改革,调整充实“一支”法治扶贫队伍;进一步规范“两室”(法治宣传室和人民调解室)建设;构建以区法援中心为龙头,乡镇、村(社区)法援工作站点为补充的“三级”法援网络,基本形成1小时法援服务圈;持续开展法律服务“四项行动”(合同审核、主题教育、贫困户维权、法援全覆盖);运用区、乡、村三级财力,完善升级法治文化广场、长廊、墙、专栏、图书角等 “五个载体”。
服务中心促发展。围绕法律进行重点项目、民营企业大走访等法律服务工作建立“三个一”工作机制,即“一个服务对象、一个工作队伍、一套服务方案”,做实法律服务。充分利用乡贤人才、农村知客、法律明白人等农村本土人才“地域熟、人缘广、民情清、信息灵”的优势,进行政策宣讲、普法宣传、纠纷调解,法律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充分发挥,昭化区连续两年被评为省级平安县区,连续九年无“民转刑”案件发生。
示范创建树标杆。按照省、市、区三级和乡镇、机关、村(社区)三类,建设2019年度法治示范点16个。积极推进昭化城区至平乐寺景区10里法治文化示范长廊和各乡镇(街道)法治文化长廊建设,点线融合,以点带面,示范引领全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