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水量更充足。坚持“集中供水为主、联户供水为辅、分散供水为补”的原则,以“建设大水厂,构建大水网”的理念,将区内的嘉陵江、20余座水库、100余口山坪塘及500余处山涧泉水作为饮用水源。建成千吨万人水厂10处,修建生物慢滤供水系统20套,新建机井17口,同时采取多水源并联互通和双水源供水模式,使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了96.2%,实现了农村供水水量绝对保障。
保障取水更方便。采取延伸供水管网、增设减压池,安装增压设备和二次消毒设施等措施,安装各类管道658万米,修建各类水池1787口,安装泵站系统280台套。全区7万余农村用水户,基本实现供水管道户户安装到户,自来水入户率达92.3%,其中建卡贫困户自来水入户率达100%。
保障水质更安全。对江河、水库、山坪塘等取水水源地划定了保护区,落实了保护措施,安装了隔离网和监控设施。建立了水质监测和检测机制,区生态环境局负责水源水质监管监测,区卫健局负责出厂水、末梢水水质监管监测。在健全水厂运行制度,保障规范生产、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对日处理能力200m3以上的供水工程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水源取水点、制水流程和工程设施等在线监控和自动化加药、消毒。对日处理能力1000 m3以上的水厂安装了快速检测设备,实现了水质在线快速检测。
保障管理更专业。制定出台了《村镇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明晰了工程产权、管理权和运营权,明确了水利、生态环境、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监管职责和供水企业及镇村管护责任。水源地及其保护设施由生态环境局和工程使用单位共同维护监管;大集中供水工程的取水、制水设施,镇村总表之前的提水、输水、蓄水设施由农村供水公司管理;总表之后的提水、蓄水等设施和小集中供水工程的取水、制水、提水、输水、蓄水、计量等设施由工程所在地的村(居)委会委托农村供水公司管理,实现供水工程管理维护规范化、专业化。
(5)保障运行更科学。全面推行“管网维护费+计量水费”的“两部制水价”管理办法,日供水规模200m3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执行3元/ m3的政府指导限价,日供水规模200 m3以下的集中供水工程执行不超过3元/ m3的协议水价。对高于3元/ m3的供水成本支出,其差额部分由区财政补贴供水单位。大力推行磁卡水表改装工作,凡改装磁卡水表的用户,按“每月每户1元管网维护费+月计量水费”的标准执行,未改装磁卡水表的用户,按“每月每户3元管网维护费+月计量水费”的标准执行。推动镇、村、社“多头管水”向专业供水公司“一龙治水”转变,实现供水保障水平和工程经营效益的“双提升”。
保障计量更精准。大力推行智能水表安装,保障计量精准,促进农村供水规范运行,降低了管水难度。在推行过程中,确保群众利益不受损害,区水利部门严把水表质量、价格和售后三个关口,采取与多家厂商进行公开谈判、公开竞价、公开比选的方式,将质量最好、价格最低、售后最优的智能水表作为村上集中购买的指导产品,同时要求供水企业与供货厂商签订产品质量和售后保障协议。截至目前,全区已推行智能水表改装5500余户,计划年底达到30000户,2021年全面改装,智能水表使用率达90%以上。
保障服务更周到。加快建立各镇场镇智能收费系统,为进一步方便群众用水缴费,供水企业配备了便携式缴费机,管水人员在巡查管网时可同时为群众充值缴费,实现用户缴费不出门。全面发放张贴用水明白卡,将农村饮水安全实施办法、惠民政策、供水工程管理办法、水费收缴办法、用水常识等以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对外公布,方便群众上网查询。同时开通24小时供水服务热线和供水监督电话,保障群众在用水方面有问必答、有访必复、有难必解、有患必治。依托农村供水管理公司,成立了供水抢修服务队,落实了专业维修养护人员,实现了“24小时安全供水,管网维修时区域停水时间不超过2小时”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