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嘉陵江支流插江的灌溉滋润下,孕育出了广元市昭化区千年柏林沟古镇和碧波千顷的休闲旅游度假胜地—柏林湖国家湿地公园。联绵几十里的缤纷樱花和水鸟聚集、古朴的夯土民居、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独特的乡土文化让人美不胜收、流连忘返。
如今,柏林湖国家湿地公园又增添了一处新亮点——插江竹产业和竹林风景线。“湿地水乡映古楼,翠竹繁花饰远黛”,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这条靓丽的风景线。在今年1月8日全省竹林风景线建设现场推进会召开后,昭化区牢牢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紫云湖坝口为起点,以马蹄滩大坝为终点,围绕柏林湖“建设大景区、栽植大竹林、形成大风景”的目标,在插江沿岸30公里规划了“一主二支”(主线为G75高速卫子出口至柏林湖国家湿地公园游客中心,两条支线分别为柏林湖国家湿地公园—谭家河、柏林湖国家湿地公园—马蹄滩电站)三条竹产业带和竹林风景线,以笋用竹方竹为底色,辅以重点区域总面积33万平方米的11处景观节点,用斑竹、楠竹等高大竹搭配贴梗海棠、樱花、紫薇、芙蓉等开花乔木,以“初春观竹里海棠、晚春赏竹里樱花、仲夏观竹里紫薇、深秋逛竹里芙蓉”为主题,深度融合竹产业发展和生态旅游。截止2020年7月底,昭化区已在规划区域内栽植方竹苗46余万株,面积达2500亩,存活率达85%以上。全面完成9处景观节点的建设,栽植高大斑竹、楠竹18000株,樱花5400株,木芙蓉1300株,贴梗海棠1200株。今年10月,全部景观节点可建设完成。待来年春暖花开时节,插江两岸竹影婆娑,繁花吐露,鱼游潜底,白鹭敖翔,一幅优美风景画卷将徐徐展开。不久的将来,船行碧水间,人在画中游,这条生态多样、乡村富裕、产业兴旺的靓丽竹林风景线与柏林湖国家湿地公园交相辉映,必将吸引着更多驻足的目光。
在插江竹林风景线的建设过程中,昭化区打破林业产业发展的传统思维,敢想敢创敢干,从谋划、设计、实施、管护、利益机制链接、全产业链发展等各个方面着手,为竹产业在全区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足“绣花”功夫,科学谋划“竹蓝图”。昭化区抢抓全省竹产业发展契机,主动对接省林草局,成功争取将昭化区纳入省级竹产业发展重点县区。区政府主要领导通过亲自组织村社农户召开坝坝会、召集区级部门和相关镇专题会研讨等形式,听民意、聚民智、解民忧,明确了竹产业发展思路。聘请了省林科院竹产业专家反复论证指导,科学编制了全区竹产业暨竹林风景线建设规划。今年,在全省率先启动了笋用竹产业基地建设,确定了在插江流域卫子镇、柏林沟镇先行开展竹产业暨竹林风景线示范带建设,以亭子湖流域、工农水库流域为全域发展重点区域,带动周边青牛镇、虎跳镇、磨滩镇等发展竹产业7000亩。到2022年,全区要发展笋用竹基地1.5万亩,建成翠竹长廊30公里,竹林小镇1个,竹林50户,笋用竹产业加工销售链进一步完善,打造“昭化味道”笋用竹知名品牌。
用活用好政策,创新推进基地建设。在充分调研摸底后,昭化区改变以往以招引业主为主体的发展模式,探索推行“行业部门指导、镇党委政府监管、脱贫攻坚造林专合社实施”的新模式。区财政先行投入1000余万元,出台以奖代补、贷款贴息、风险担保等财政扶持政策,引导区内农户投入800余万元发展竹产业。以竹产业合作社统栽统管、社员折股收益为目标,吸纳周边农户以河滩闲置土地林地入股专合社。利用春节前后回乡人员聚集的时间节点,在充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前提下,组织本地劳动力参与竹苗栽植管护,实现务工挣钱不出门、疫情期间有收入、竹苗栽植有成效的目的,这些措施极大提升了群众参与积极性与责任感,短短2个月时间,在旱情极度严重的不利条件下,顺利完成了2500亩的栽植任务,存活率达85%以上。在竹林风景线建设上,采取“合作社主体、群众广泛参与、专业机构指导“的方式,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形成了村集体资产,为产业后续发展和林旅结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聚焦融合发展,构建竹产业体系。坚持把竹产业作为融合发展的先导,着力推进竹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竹产业链、价值链。培育精深加工“旗舰”企业,扶持四川俊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竹笋产品现代化生产线,成功研发“蜀道原乡”牌清水竹笋系列、火锅脆片系列、泡椒竹笋系列等10余个味道鲜美、市场认可的“昭化竹笋”系列产品投入市场。同时,秉持外贸内销双线销售策略,持续拓展发展对日本、韩国出口贸易,扩展泰国等东南亚市场。加强线上线下销售,铺设经销商网络,巩固传统渠道,通过淘宝、阿里巴巴等渠道开展线上销售,以及直播带货、短视频推广等方式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力争实现年精深加工达到5000吨以上,实现竹笋产品销售总额超过6000万元,解决1000人就地就近务工的目标。突出竹产业基地景区化,结合柏林湖国家湿地公园、柏林古镇景区品牌,栽植大竹林、大力发展“竹+旅游”新业态,让竹文化、竹元素、竹产业与自然生态景观完美融合,助推形成高品质的竹产业和竹林风景线,实现林旅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