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关闭
你还可以输入40
“数跑腿”代替“人跑路” “村能办”提升大效能——广元市“两项改革”后群众办事便捷路径昭化实践探析
发布时间:2022-03-17 15:21:08 来源:广元市昭化区统计局

2019年初,四川省启动了一场涉及面广、群众关注、影响深远的重大基础性改革,即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以下简称“两项改革”)。两项改革后,广元市乡镇(街道)村数量减四成,镇村相应的管辖面积、管理人口增加及服务半径扩大,如何让群众少跑路又保证群众办事的便利性、及时性及高效性,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为此,广元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探索推进“村代办”向“村能办”转变,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基层化便民化。为了解相关成效,国家统计局广元调查队在先行先试的昭化区相关部门、政务服务中心、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室)及部分村民中开展了专题调研。结果显示:昭化区树牢为民服务宗旨意识,改革创新把公共服务向最基层群众延伸,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村能办”便民服务平台,让“数跑腿”代替“人跑路”,着力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百米”,着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使老百姓真正实现不出远门就能办成事,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和认可。

一、“村代办”向“村能办”转变背景

(一)服务半径扩大,办事成本增加

两项改革后,广元市乡镇(街道)数量由239个调整为142个,村数量由2396个调整为1380个,分别比改革前减少40.6%、42.4%。昭化区乡镇(街道)数量也由29个调整为12个镇,比改革前减少58.6%,镇均幅员面积由49.65平方公里增加到120平方公里,是改革前的2.4倍多;建制村由210个调整为126个,比改革前减少40.0%,村均幅员面积由6.85平方公里增加到11.43平方公里,是改革前的1.7倍,距离所属镇政府驻地超过5公里的村占比接近50%,其中超过10公里以上的村有15个,镇村服务半径明显扩大,群众办事时间成本、交通成本随之增加。如该区松宁村曾是大朝乡最偏远的村,两项改革后大朝乡并入昭化镇,松宁村又成为昭化镇最偏远的村,距离镇政府25公里,改革前乘车20分钟或步行1小时左右便可到乡办事,改革后需乘车1小时或步行3小时以上才能到镇上办事,且一天只有一趟班车,往返至少需一天时间,租车到镇上办事往返需要60-100元车费。

(二)服务程序繁琐,办事效率不高

改革前昭化区政务服务事项中仅24项能在村当场办结,有56项办理权限在镇便民服务中心,但基础资料需在村采集,办理时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各行业部门也有特定要求,往往是群众需要办理的高频事项“放不了”,行业部门担心权限下放后执行走样“不敢放”,镇村干部也怕“兜不住”,同时有的事项需要村民自己去镇上认证,有时还要反复跑几次,如此“反复拉锯”,造成群众办事多次跑路麻烦又费时间。

(三)服务力量不足,群众疑虑增多

昭化区地处秦巴山区腹地,镇村交通条件相对有差距,两项改革后曾大力推行“村代办”模式解决群众出门办事乘车不方便问题。由于代办人员大多由村组干部兼职,一般要等多个村民申办事项集中在一起才去镇上、区上办理,办理过程的距离感,办理不及时让群众“漫长等待”,加之村代办工作人员文化程度偏低,对政策缺少系统学习掌握,往往把能办的事办不成、办不好或办得不及时,让群众疑虑增多,影响行政服务的满意度。

二、“村代办”向“村能办”转变新路径及成效

(一)充分整合资源,搭建便民服务平台

一是改造完善镇村服务阵地。昭化区委区政府统筹资金1600余万元,全覆盖提升全区12个镇便民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150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在中心集镇设立服务站、村聚居点设代办点,构建纵横贯通顺畅、阵地氛围温馨、设施配备完善、办事功能集中的5公里范围内事项通办“服务圈”。目前村能办事项83项、“上门办”事项139项,切实做到群众办事“不出村”。二是建设视频审批系统。统筹财政及东西部协作资金320万元,采购设备187套,为全区12个镇便民服务中心(综合窗口、民政窗口、社保窗口)、150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室统一配置“六个一”系统设备,即一台彩色打印机、一台高倍扫描仪、一部可视电话、一台电视、一套政务外网、一本记录台账,村里系统设备直接连接镇便民服务中心办公系统,实现同步处理办理事务,消除距离感,实现在线沟通。三是配强便民服务队伍。优化调整便民服务阵地力量,镇便民服务中心统一设置综合窗口,配备2-3名“全科型”业务干部;150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室由村(社区)书记、副书记、副主任、文书等常职干部和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综合事务等专干负责管理,设立1名专职人员+N名兼职人员,实行周一到周五轮流值班制度,确保基层阵地有人办事;同时成立120个便民服务小分队,定期深入高龄及特殊人群家中,上门为他们提供全程代办,实现零距离服务。

(二)编制办理清单,优化便民服务流程

一是梳理事项清单。昭化区组织民政、人社、医保等部门,全面梳理便民服务高频事项141项,以“我要修房子”“我要生孩子”“我要办保险”“我要缴费”等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印事项清单,确保办事群众看得懂、做得到。二是编制办事指南。针对社保、医保、救助等业务量大、手续多、耗时长的重点事项,逐项优化办事流程,制作便民服务事项“二维码”,方便群众随手“扫码”查阅,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并实现“掌上自主办”。三是疏通服务堵点。站在群众角度,通过零距离、全流程换位感受办事体验,优化审批流程、精简事项材料、提升办事效率,实现审批环节减少65%、跑路减少70%、材料减免80%、时限缩短85%,确保便民服务更“暖心”。四是抓实审批改革。在厘清服务权限,下放镇办理事项198项、村办事项83项基础上,统一启用“行政审批服务专用章”,推行“一审一核制”,将一般事项授权给窗口审查员审查、窗口负责人核准签发,使服务事项的办理由原来的“受理、审查、审核、审批”四个环节,减少到“受理即审查、审核即审批”两个环节。

(三)转变服务方式,基层治理质效明显

一是审批事情马上办。群众需要办理什么事项,带上必备资料到村现场完成初审把关、签字盖章,通过高清扫描仪上传到镇便民服务中心对应的窗口,能现场办结的可立即办理,实现了群众在村里短短几分钟就能办完自己想办的事;需提交镇中心审批或主管部门审批的则现场告知,待办结后回传到村,群众领取即可,真正实现“少跑路”。二是干群交流面对面。群众通过“村能办”平台,直接和窗口工作人员交流、沟通、咨询,能办的“稍等片刻”,需要补充资料的“现场开单”,暂不能办理的“当面说清”,需要时间办理的让其“放心回家”。三是受理审核同步走。下放到镇的事项,通过视频系统实现“审批在镇”“能办在村”,实现“镇村同权”,消除村级审批风险,切实为基层减负。同时,通过云端加密存储,对办件视频音频保存1年、电子资料保存3年,确保对问题件可查可追溯。四是化解矛盾不出村。“村能办”既能办事也能议事,群众平时有质疑有怨气,可以通过该系统现场连线镇干部,现场答疑解惑、化解矛盾。各镇也可“1对1”“1对N”随时调度到村(社区),切实提高了基层治理时效和治理能力。从本次走访调查的情况看,受访的100名群众对昭化区推动实施“村代办”向“村能办”转变,不断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不断提高为民办实事成效,都给予100%满意和100%认可的评价。

昭化区的“两项改革”是广元市提高行政效能、切实为群众办实事的典型代表,昭化区先行先试的做法为广元实践探索出切实可行的路径,目前在广元的乡村振兴实践中结合各县区的实际情况,拓展范围、提升质效、方便群众,以为民服务为宗旨提高政务工作质效源动力,以改革创新为引领提高政务工作质效新动能,以方便群众为提高行政效能新成果,是切实推进实施“村代办”向“村能办”转变的启示。

三、对进一步提升“村能办”质效的建议

(一)解决平台融入事项,实现一网通办

因各职能部门单位的业务办理软件数据层和上层平台设计不同,加之保密安全的需要,部分业务办理必须在业务专网上运行,使得“村能办”便民服务平台需安装多个网络接口甚至多台电脑,一方面增加了建设投入,另一方面经办人员办理村民事务时需经常切换网络或者更换电脑操作,也带来一些不便。如目前医保、社保等都是专网彼此不能兼容。受访的镇村业务工作人员希望相关主管部门能协调解决平台融入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切实将优质、便民、高效的政府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让村民在办事时“少跑路、少排队、少等待”。

(二)提升经办人员素质,提升经办效能

“村能办”便民服务平台建成后村民可与区、镇两级业务人员直接交流沟通办理相关事项,对村级经办人员要求高:一是要有较高的政策知识水平,熟悉几十乃至几百项业务的经办流程;二是要有较高的电脑操作水平,能快速准确切换接入不同部门的业务经办系统;三是要有较高的安全保密意识,对办事群众的相关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予以妥善管存。目前“村能办”便民服务平台多为村主任和文书轮流负责,他们迫切希望相关主管部门能经常性组织开展相关培训会议或活动,不断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素养,进一步提升为民办事效能,让村民充分享受在家门口的政府公共服务便利。

(三)加强后期保障投入,确保长效运行

“村能办”便民服务平台是探索政府服务办事层级进一步向基层延伸的有益实践,是村、居两委一项全新的工作,相比以往,大大降低了村民、居民办事的出行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但相应也增加了村、居两委的一些维护支出成本,一是村点平台投入使用后必须常态化开机,增加了电费、电脑耗材费、设备修理维护费和网络使用费等支出负担;二是村点人员相对要求固定值守,实行坐班制,工作量明显增加,劳动报酬应有相应增加保障机制。受访的村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希望政府能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增加财政预算保障,确保“村能办”便民服务平台能长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