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化区昭化镇牛头村传统村落
在风景秀丽的牛头山下,“隐居”着一个古村落——牛头村。初夏的牛头村,入眼满是灿烂之物。青瓦白墙、穿梁斗拱,一栋栋独具特色的川北民居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地分布着,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烟雨朦胧中,漫山遍野的柿子树在经历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岁月的洗礼后又添了新枝……
近年来,昭化区将传统村落“连片保护”作为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与乡村振兴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了“名城——名镇——名村”三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目前有国家级传统村落12个、省级传统村落7个,市级传统村落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数量居全省第三,国家级传统村落密集度居全省第二。
日前,昭化区被国家财政部、住建部命名为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区,是四川省两个上榜县区之 一。
强化风貌保护 留住“美丽乡愁”
湿地密草丛生、山水相接,苍鹭扑腾着翅膀在湖畔觅食,清幽古朴的老街乡愁满满……游客都说,柏林古镇好似行走在中国画里的乡村,能勾起儿时的记忆,到这旅游就是“回家了”。
此前,昭化区以向阳村古村落为核心,开展柏林古镇国家AAAA级景区创建工作。
创建过程中,昭化区严格按照“夯土古镇、水乡湿地、传统村落”建设标准,秉承“越土越好、越古越好、越旧越好”的理念和“原材料、原工艺、原风格”的原则,修旧如旧,保留了传统村落的原始风貌和独特的民俗文化,使古村落、古建筑不仅恢复了“形”、还具有了“神”。
柏林古镇被著名乡土民俗建筑专家季富政誉为“古建筑艺术的标本”,2013年古镇老街被纳入全国第二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向阳村也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从过去的破旧衰败到现在的生机盎然,柏林古镇的蜕变只是昭化区传统村落保护行动中的一个美丽缩影。
据了解,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开始,昭化区就抢抓持续推进安居扶贫契机,推进传统村落“连片保护”,通过财政投入、引进社会资本等筹集资金1500余万元,采用现代夯土等技术对柏林沟镇向阳村、昭化镇城关村、王家镇方山村等6处传统村落、16处历史乡土建筑进行了房屋主体结构保护修缮。
此外,昭化区传统村落保护坚持全面活化利用,统一规划设计,修缮功能配套,建成“村史馆”“乡风馆”等展示场地,年均增加门票收入2万元,带动销售农特产品20余万元;完成21个村落、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39处文物保护单位、600棵古树名木、1500栋传统民居挂牌保护。
昭化区王家镇方山村传统村落
发挥文化价值 释放乡村旅游活力
古道、古城、古关、古渡、古驿……昭化是一座有着2338年连续建县史的文化名城,这里山水丰泽,传统村落多有秀美的自然风光、独特多元的乡土文化以及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文旅资源丰富,可谓处处是景,步步皆画。
“昭化区传统村落呈北、中、南三大片区集中分布。北部以昭化古城为核心,中部以梅岭村为中心,南部以柏林沟镇为代表,村落具有一定的特色差异。”昭化区住建局局长仲明强介绍,多年来,该区盘活了传统村落的景观、历史和文化资源,打造了一批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产业和新业态。
城关村位于昭化镇的西北部,地处金牛古驿道与嘉陵江、白龙江水道的交汇处,国家AAAA级景区昭化古城就座落在这里。每逢节假日,昭化古城景区便门庭若市。
“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城关村依托文化旅游优势,不断改善和提升发展环境,让群众吃上‘旅游饭’。”昭化镇党委书记张凯铌说,接下来,该镇将以昭化古城国家AAAAA级景区创建工作为抓手,进一步丰富蜀道历史文化内涵,助推蜀道沿线乡村振兴,从而更好地推动“大蜀道”品牌建设。
昭化区在保护传统村落时注重利用文化价值,持续举办“昭化古城万人相亲大会”“重走长征路”以及“走蜀道 助申遗”等活动,打造《葭萌春秋》《射箭提阳戏》等沉浸式演出,全方位展现历史传说、风俗民情、田园农耕生活。通过文旅结合等业态重构,传承延续了优秀传统文化,释放了乡村旅游活力。
截至4月底,昭化区有7个村纳入景区联动发展,7个村与乡村产业振兴协同发展,5个村挖掘出自身特色发展乡村旅游。
“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古韵悠长的传统村落助力乡村旅游拔节生长,反过来,乡村旅游又让传统村落更添人气和生机。
如今,吃在昭化、行在昭化、游在昭化、住在昭化……已成为常态。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昭化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9.74万人次,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34.04万人次。其中,昭化古城景区接待游客14.7万人次,门票收入57.4万元,柏林古镇接待游客3.95万人次,平乐、栖凤峡、红军山等旅游区及各产业园共计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王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