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关闭

您好,欢迎使用“昭化区人民政府网站”智能问答在线服务平台,我是智能机器人希望能为您提供满意的咨询服务。

你还可以输入40
眼残臂断志更坚 许党报国映初心——四川省最美退役军人李化武同志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23-03-31 17:05:00 来源:广元市昭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李化武,男,汉族,1933年12月出生,广元市昭化区人。1951年4月主动报名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1年12月在乔岩山战斗中失去右眼和双前臂,被评定为一级残疾军人,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3年放弃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在院休养生活,主动申请回乡参加农业生产。

他是舍生忘死的“铁血战士”——


“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再也不能上战场保家卫国”


李化武于1933年出生在紫云乡中漕村一个贫农家庭,1951年4月,17岁的他在紫云报名参了军,6月开赴朝鲜,被编入12军35师105团3营7连4排。因个头高、视力好、体力强,被安排学习使用60炮,先后担任架炮手、瞄准手。凭着坚强毅力,他很快熟悉了炮的拆卸、炮弹装填、瞄准、发射等基本技能,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战斗员。


1951年11月,李化武第一次投身战斗。敌军一番狂轰滥炸后,杀气腾腾地向志愿军阵地急冲过来。眼看着近了,战士们猛烈倾泻火力,“叭、叭、叭”的机枪声此起彼伏,密密麻麻的手榴弹在敌群中爆开了花。李化武和战友冷静操纵60炮,将一个接一个的炮弹准确射向敌方阵地,隆隆的炮声响彻云霄。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打退敌军多次冲锋,牢牢守住了阵地。经过这次实战,李化武得到了实战锻炼,战斗激情高涨。“没想过生死,只想能早日打胜仗,能够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李化武道出了当时千千万万志愿军的心声。


1951年12月,李化武所在部队开赴乔岩山阻击敌军。在山头,敌军来就果敢迎战,敌军退就构筑工事。一天晚上,敌军先炮轰再冲锋,连攻3次始终未成功,第4次进攻时,嘹亮激昂的冲锋号声响起,志愿军发起反击冲锋,战士们跳出坑道,猛虎下山般直扑敌军。李化武扛着近20斤的炮架紧跟班长身后,在密集的火网里奋勇向前,距离敌人阵地不远时,伴随着尖厉刺耳的呼啸,一颗炮弹飞了过来,他顺势倒下,双手护住头,沉闷声中,炮弹落下,在身前崩炸开来……他两眼一黑昏了过去。


等李化武醒来,已是三天三夜后。卫生员告诉他,和他一起冲锋的班长和战士都牺牲了,担架队战友和医护人员从死神手里夺回他的命,但因为伤势太重,他彻底失去了双前臂和右眼。听到这些时,李化武悲痛万分:“这辈子再也不能上战场保卫国家了,再也见不到曾经生生相惜的战友了!”


他是身残志坚的“中国保尔”---


“身体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残疾”


按照安排,伤势严重的战士全部转回国内。李化武先是在黑龙江北安医院,后又转至水花医院治疗,做了两次大手术,安装了假眼球。


吃饭要人喂,衣裤要人穿,如厕需人帮……没了手、少了眼的李化武陷入前所未有的人生低谷——自己才18岁就成了一个“废人”,未来漫漫人生,要如何生活?他越想越烦闷越绝望,常常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从黑暗的日子里找到前进的光亮,这是李化武性格中的坚强基因。从医护人员特意讲述的前苏联卫国战争英雄保尔·柯察金故事中,他被主人公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迹般的生命活力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感动了,决心要像他那样去生活,代替逝去的战友们坚强地活着。他说,“我只有克服自己的困难,才能更好地为党和人民服务。”


说干就干,从自己学习吃饭开始。残臂太短,根本吃不到嘴里去,他便在半截右臂上系上手帕,吃饭时将勺子插入,用牙齿将手帕勒紧,再哆哆嗦嗦往嘴巴里喂。起先,无论怎么努力,也送不到嘴里去,反而把饭菜弄得到处都是。医护人员心疼他,说要不算了吧,我们照顾你。他毫不气馁,一次次失败,一次次咬牙继续。当第一口饭菜吃到嘴里,他激动地泪流满面。一顿饭下来,全身都是汗。反复练了一个月后,终于可以熟练地用汤勺吃饭了。信心大增的他,接着学会了用残臂穿衣服,洗漱,上厕所……


“一个人身体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残疾。”1956年,李化武进入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后,决心摘掉文盲帽子,尝试着用布条绑着笔练习写字。开始时,笔一接触到纸上,手臂便止不住地抖,难以驾驭,费九牛二虎之力,写不出一个像样的字。经过反复练习,凭着不懈努力,李化武不仅能写一手工整的小楷,还取得了“识字1500个”的文凭。


随着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课余演出队成立,李化武有了为党和人民做贡献的新战场,他和5名上肢残疾的战友苦练了一个多月,学会了吹口琴,能演奏《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我是一个兵》等曲目。


1958年,残疾军人课余演出队应邀赴北京汇报演出,受到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周恩来总理亲笔录写了一级残疾军人刘渝生创作的诗歌《我们的心永远忠于党》赠与演出队,并称赞他们是“人民的战士,人民的艺术家”。


随后的日子里,李化武和队员们走遍大半个中国,在全国50多个城市巡演,引发热烈反响。《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先后进行了报道,八一电影制片厂还专门摄制了电影纪录片《最坚强的人》。


他是自强自立的“庄稼汉子”---


“我要自食其力,不能让党和国家养我一辈子”


在几年巡演过程中,李化武看到了国家的发展变化以及人民的勤劳奉献,他的思想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我还这么年轻,让我在荣校养老,我不愿意。”1963年3月,身残志坚的李化武主动要求回乡参加建设,经省民政厅批准,李化武携妻杨正清回到了家乡广元昭化。


杨正清,是李化武经荣校战友介绍认识的,她被李化武的坚强隐忍所打动,遂决定照顾他一生。


李化武回到农村后,耕田犁地、挑粪背柴……所有的农活都学会了,一样不比别人差。但再简单不过的农活,在他这里,都要经过百次、千次的尝试和练习。“没有手还有胳膊,还有脚,别人能干的我也能干!”即使残缺的胳膊时常被磨出了血,肿得像馒头,李化武也没有放弃。凭着异于常人的坚强毅力和吃苦耐劳精神,含辛茹苦的把子女养大成人。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作为残疾军人代表,李化武先后参加了县、地区和省党代会,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双拥先代会等重大会议,并先后获各种荣誉称号30多项、受赠毛主席像章近20枚、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选集数本。


他是奉献社会的“爱心大使”---


“我是一名党员,要多为党和人民做事”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努力为党、为人民做事。”这是李化武经常说的话。


有一年,妻子生病,在旺苍广旺矿务局职工医院住院。才几个月的小儿子又腹泻,在儿科治疗。恰巧,乡友患了精神病,家属将其也送到这个医院,希望能凭着李化武的“特殊”身份照顾一二。可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只有绵阳一家精神医院才能医治。“我送他去绵阳治病。”李化武给妻子做思想工作,别人有困难就得搭把手,妻子一向温婉明理,拖着病躯独自照顾生病的孩子。


次日凌晨,李化武带着乡友及家属步行几十公里到白水搭乘火车前往绵阳。下午,到医院办理入院时,医院要求交一百斤粮票。那年月粮票何其珍贵,短时间哪里去凑这么多粮票?乡友家属说回去卖粮。


“你家本就缺粮,况且时间也来不及,我回去想办法。”李化武将其拦住,连夜搭乘火车返回广元,天麻麻亮时赶到县伙食团,第一次用残疾军人的“特权”借来粮票,又马不停蹄搭乘火车到了绵阳,顺利办了入院手续,安顿好一切才赶回旺苍照顾妻儿。一个月后,乡友治疗归来,面对乡友的感谢,李化武说:“我是党员,这是我应该做的。你们要感谢党、感谢政府。”


“他把党员身份看得特别重,心里永远都想着别人。”李化武的妻子说,那年,在政策允许内,广元市民政局为他协调了一套一楼的公租房,方便他行动。但七楼是位老同志,上楼很吃力。李化武果断地同老同志互换,自己去住七楼。几个子女渐渐长大,读书毕业后,有的一时找不到工作,他从没有因为自己特殊身份,要求组织解决子女的工作问题。相反,别人的困难,李化武从来都是倾尽全力给予帮助。义务宣传、调节纠纷、公益劳动……周边的群众对他总是特别信任、钦佩与尊重。


多年来,李化武常去学校作义务宣讲,也应邀到机关或企业做公益报告。他总是身着特制戎装,精神抖擞,一讲就是几个小时,讲起当年战斗故事,幕幕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