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关闭
你还可以输入40
广元昭化:乘东西部协作之风 山村鸡蛋俏销海外
发布时间:2023-05-15 09:45:00 来源:广元市昭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收集、搬运、分拣、打包、装车……5月4日,笔者走进位于广元市昭化区红岩镇天星村的拱·昭林禽(菌)生态循环融合示范园内,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对鸡蛋进行分类装箱,4天后,这批鸡蛋将漂洋过海销往到香港、澳门、新加坡市场。

一枚小小的鸡蛋如何能打开海外市场,并成为供不应求的畅销品呢?

“当然是品质好呀!我们公司的理念是好蛋鸡决定。”四川信德农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映刚自信的回答,“天星村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是最大的加分项。”为有效保证产品质量,该公司从养殖源头抓起,采取非笼养的模式,保障了鸡游觅的天性,并在鸡棚内建立了符合鸡习性的产蛋箱。

据悉,昭化区积极搭乘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发展快车,整合拱昭两地组织、人才、技术资源,建立“山海同心”党建联建平台,积极引进拱墅在畜禽养殖、农林产业等方面优势资源,助推林下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拱昭两地东西部协作“山海同心”党建联建重点援助项目,拱·昭林禽(菌)生态循环融合示范园建设项目规划占地面积331亩,拟建鸡舍83个,养殖生态放养鸡50万羽,开展林菌基地建设6300亩,项目总投资2亿元,分三期建成。目前,一期已完成投资5000万元。

供不应求 扩大生产规模

“去年1月9日,我们的第一笔外汇资金入了账。”虽然已经过去了4个月的时间,但赵映刚对这个日期还记忆犹新。“我们的养殖场建设、喂养等都是严格按照外商标准而建的。”

“喝的是人饮水,吃的是五谷杂粮,还添加了高蛋白的黑水蚝。这种生态散养的鸡,产出的鸡蛋品质是非常好的。”2022年12月,香港、澳门购买商曾来到拱·昭林禽(菌)生态循环融合示范园,零距离探访了“新杨鸡蛋”的生产流程。

高品质和好口碑让“新杨鸡蛋”在港澳地区迅速“走俏”,购买商的订单随着市场的积极反馈纷沓而至,供不应求成了常态。

“目前,我们每天固定有20万枚鸡蛋的订单,但是我们的日产量只有15万枚左右。不仅如此,香港有位客户,希望能每天能供应50万枚鸡蛋,但因为产量相差巨大,完全不敢‘接招’。赵映刚打趣地说,但这也让他认识到这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遇,“现在是扩大生产规模的关键时期。”

说干就干!赵映刚开始在昭化区内寻找适合开展林下养殖的场地,“初步确定在红岩镇金牛村和射箭镇板石村建设新的养殖基地。”

“目前,金牛村和板石村正在进行土地整理工作,预计在下半年可以正式投产。”拱·昭林禽(菌)生态循环融合示范园负责人陈国强介绍,“届时,我们的鸡蛋日产量预计可以超过60万枚,彻底解决市场供不应求的问题。”

技术培训 壮大人才队伍

检查水源、投喂饲料、收集鸡蛋……一大早,拱·昭林禽(菌)生态循环融合示范园的蛋鸡饲养员王永慧便忙碌起来。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推动产业快速发展,通过拱昭“山海同心”党建联建平台,引进专业人才4名,组建人才技术服务团队10余人,通过师带徒技能培训、现场讲解、示范服务等方式,在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留下了一支本领过硬的人才队伍。

现在的拱·昭林禽(菌)生态循环融合示范园,人人都是技术人员,每个人都对蛋鸡的养殖技术有自己的想法。

“这里的生产模式和传统模式有很大区别。”王永慧操作着自动放料机,笑呵呵地说,“以前我在家也养过鸡,觉得还挺简单的,正式工作后才知道这个岗位非常有技术含量。”

随着自动放料机的启动,以黑水虻为主的饲料被送进了养鸡大棚内,王永慧趁着这段时间,拿着篮子开始捡蛋。

“这里面门道多着呢,你看最里面的5个通风扇。”王永慧告诉记者,“它们都是24小时高速运转的,可以提高大棚内的空气流动性。”

除了安装通风系统,拱·昭林禽(菌)生态循环融合示范园还通过严格控制鸡种密度、增加除异味益生菌垫料等方式,在分解蛋鸡粪便、增强鸡种免疫力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了养鸡大棚内的臭味,优化了生产环境。

“像王永惠一样的蛋鸡饲养员还有很多,除了日常工作,我们每周都会开展技术培训,并不定期进行现场指导,通过“理论+实践”的方式,让他们学习蛋鸡养殖技术,提升技术水平,增加工作主动性。”拱·昭林禽生态养殖人才技术服务团成员胡海航表示。

群众务工 拓宽致富渠道

“我们主要看绩效,做得多就挣得多,我每个月可以挣到3000多元呢。”在拱·昭林禽(菌)生态循环融合示范园,工作人员刘术清正忙着对鸡蛋进行分类整理。

刘术清是昭化区红岩镇天星村村民,因家属生病需要长期照顾,她便一直在老家务农,2021年10月,拱·昭林禽(菌)生态循环融合示范园建设项目对外招聘工作人员,刘术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第一时间报了名。

“没想到真的通过审核了,现在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不错的薪资,每天还能把家里也一并照顾了。”刘术清洋溢着满足的笑脸。

为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壮大集体经济收入,红岩镇天星村通过整合东西部协作资金150万元、中省财政扶持村集体经济资金100万元,建设养殖大棚10个。同时在村党支部的统筹下,租赁给企业开展养殖,将资金变资产,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14.2万元。

“我们采取‘林禽+林菌+林药’的循环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林木资源,通过林下养鸡、鸡产粪、粪还田增肥、进林育树、辅助养虫、虫又喂鸡,促进以林养殖、以养促林的多赢局面,实现了经济生态‘双丰收’。”赵映刚介绍。

截至目前,红岩镇天星村在本项目实现集体经济收益近15万元,解决固定就业岗位80个,带动周边农户务工3000余人次。预计6月底能实现存栏20万,年产值10950万元。(邹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