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红心”日子过成诗 把“甜猕”岁月酿成酒
——广元市昭化区7万余亩猕猴桃迎来丰收
王菲菲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几年,昭化区围绕特色产业富民,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目前,该区已发展猕猴桃种植基地镇11个,建成猕猴桃产业园7万余亩。
从猕猴桃的种苗繁育到种植与采收,从一颗鲜果到果干、桃果汁再到果酒……该区依托优良的猕猴桃产业资源禀赋,不断做大做强猕猴桃“绿色”产业链,念好了一颗猕猴桃里的“富农经”。
标准化生产 龙头引领壮大发展规模
元坝镇紫云村是该区最早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地区之一,“紫云猕猴桃”至今已有30年规模种植历史,主要以红阳、翠玉、徐香、川猕等品种为主。
最是秋日硕果丰。连日来,秋风吹散了热浪滚滚,也吹熟了紫云村300亩连片猕猴桃。漫山遍野的绿果挂满了藤蔓,一团团一簇簇,丰收在望的景象令人喜滋滋地。
随着产业“延链补链强链”的不断推进,紫云村猕猴桃产业示范园已初步形成了集种植、销售、加工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2024年,全镇猕猴桃预计挂果1500吨,产值可达2000余万元。
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使得“紫云猕猴桃”走向更远 。
昭化区紧扣猕猴桃全产业链发展关键环节,分设生产管理、精深加工、营销推介3支服务队,护航猕猴桃产业全链条发展。
“为了推进猕猴桃标准化生产,我们与省农科院园艺所共建专家工作站,攻坚高抗性品种研发,培育猕猴桃无病毒苗木花粉,在全区推广避雨大棚种植和绿色防控技术。”昭化区现代农业园区推进中心副主任张梧介绍。
“紫云猕猴桃”在“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过程中屡获殊荣,凭实力出圈。如今,该产品直供全国20多个大中型城市,先后获得首个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国绿色食品A级认证……
截至2024年,全区猕猴桃种植总面积达7万余亩,建成猕猴桃避雨大棚1.5万余亩。从品种看,红心猕猴桃(红阳)占种植面积的93%;全区猕猴桃标准化种植示范园高达80%以上,良种普及率达95%以上,绿色食品生产达到100%。成功跻身全国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区和全省红心猕猴桃产业重点县。
科技赋能 传统农业走向智慧未来
19日,走进昭化区双凤现代农业园区数据中心,只见几乎占据一整面墙的综合信息平台正实时监控着园区动态,园区业主则根据该平台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水土、墒情、空气温度等直观数据对猕猴桃进行科学管护,实现高效绿色种植。
数字化手段方便了村民生活,也带来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新变革。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起的“数字农场”,让这座省级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业生产管理变得更轻松、更智慧。
“我们配建了红外线检测及冷链分选的万吨猕猴桃采后处理中心、猕猴桃基地库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每年吸纳务工150多人、人均年收入超0.8万元。”昭化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亮介绍。
智慧农业改变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模式,依托物联网等新技术,让农业生产管理更高质高效,为产业振兴“锦上添花”。
“全靠园区的现代化种植技术支撑,让我少走了弯路。”业主孙和平在双凤现代农业园区有800亩的果林,主要种植红阳猕猴桃等水果。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下,猕猴桃产值一年高过一年。
近几年,昭化区按照“园区带动、科技支撑、主体培育、品牌打造”思路,着力推进产业延链升级,建成万亩科技示范园2个、8000亩新技术推广示范园2个、100亩无病毒花粉园1个、以猕猴桃为主导产业的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5个。
拉长产业链 果香芬芳铺就助农增收路
“我发展的猕猴桃有10亩,产量连年增加,昨年产值就已经突破了7万块。”元坝镇紫云村村民胡守贵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种植大户之一,发展猕猴桃产业已许多年,产业高效益早已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
昭化区猕猴桃产业作为增收致富的“金蛋蛋”“钱串串”,在助农增收上,屡出实招。
位于昭化镇朝阳村的200㎡农特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柜台上用猕猴桃制成的深加工产品一应俱全。产品协同效应不断提升,先后吸引“沃尔玛”、“810”等连锁超市和零售经营主体发展起“订单农业”。
放眼全区,投产园产量突破3万吨。除了销售鲜果,还通过精深加工,制成了果脯、果酒、果饮等30多种猕猴桃产品,拉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猕猴桃产业的综合效益。
全区从事猕猴桃生产和销售企业有天垠、润和城邦、慧兴、朕玮、智富、港丰、鸿瑞、昌恒等公司20余家,组建紫云猕猴桃行业协会1个,培育猕猴桃专业合作社57家、家庭农场200余家。
小小猕猴桃,拓宽乡村“增收路”。全区1万余名农户走上了猕猴桃产业发展之路,年人均增收超3500元。
一望田园千里秀,无边果蔬四时新。如今,昭化区正在深耕猕猴桃产业,融合传统农耕文化,将其打造成集绿色采摘、种苗培育、观光休闲、研学拓展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努力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