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关闭
你还可以输入40
广元昭化: 打好“融合”牌 绘就全域旅游锦绣画卷
发布时间:2025-02-24 08:46:00 来源:广元市昭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傍晚时分,笔者走进位于广元市昭化区栖凤峡旅游区的雅健·半山星宿,只见一幢幢独立的房屋立于群山环抱、苍翠松柏林中,游客或专注地翻动着烤架上滋滋冒油的食物,或通过手机分享自然美景,或沉浸式体验“天然氧吧”的惬意。

“我们家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这里吃烧烤、看风景。”昭化区元坝镇居民王力说,“这里就在城郊,开车几分钟就能体验到露营的乐趣,我和我的朋友都很喜欢来玩。”

近年来,昭化区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整合地方特色资源,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模式,着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文化+旅游” 推动红色历史传承弘扬


2月23日,在广元市昭化区太公山红军遗址群陈列馆,400余件书画作品、红军文物整齐地摆放在展厅中,经过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跃然眼前。

“太激动了。”游客何春梅笑着说,“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让我对本地的红色文化和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据悉,昭化区太公山红军遗址群陈列馆位于国家AAA景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太公红军山景区内,馆内收藏有徐帅亲笔题词“缅怀先烈遗志,发挥光荣传统”。

同样,在昭化区昭化古城游客中心一侧,昭化古城红军革命遗址群陈列馆受到了广大游客的欢迎,该陈列馆在对全区的红色景点和遗址作宣传介绍同时,还着重介绍了红军英模的事迹,让红色文化在广大群众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为持续推动场景升级和研学深化,2024年,昭化区实施昭化古城红色遗址数字化保护工程,整体提升太公山红军遗址群陈列馆,并创新推出“红军餐”“红色民宿”等主题业态12类、开发“重走红军路”vr实景课堂,实现年接待研学团队3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1.5亿元,同比增长28%。


“生态+旅游” 助力旅游产业绿色发展


跑步、骑行、散步……在昭化区元坝城区昭化绿道上,不少市民正和家人朋友一起,用心感受着大自然的清新与美好,尽情享受悠然惬意的时光。

“我每天吃完晚饭都会和家人一起来这条绿道上散步,不仅可以增进感情,还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一举两得。”昭化区元坝镇居民何慧表示。

昭化绿道起于平乐寺,止于昭化区元坝镇卡尔广场,全长7.8公里,沿线设有智能化健身区、儿童游乐区、养生科普区、历史文化区等多个区域,是一条集生态观光  休闲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健康步道。

昭化绿道只是昭化区大力打造生态产品和促进业态融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昭化区立足自然资源禀赋,积极推出亭子湖环湖旅游线路等多条旅游线路,建成昭化绿道、栖凤峡环线等生态绿道48公里,并通过举办“柏林湖观鸟季”“追觅蜀地的绿野仙踪”等主题活动,有效推动生态与旅游深度融合。

2024年,昭化区生态旅游接待量达18万人次,同比增长35%。


“遗产+旅游” 加强地方文化活化利用


“老板,这种印着古城风景的明信片还有吗?”2月22日,在昭化区昭化古城“葭萌有礼”文创产品体验店,帆布袋、文化衫、棒球帽、“昭化有礼”玳瑁釉茶具等系列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选购。

“这些文创产品非常精致,我很喜欢这款玳瑁釉茶具,听工作人员说这是用本地的工艺制作而成,我准备买一套送给我的朋友。”游客李建说。

近年来,昭化区深入挖掘蜀道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通过“IP +创意”,不断加大文创产品开发力度,推出了鼠标垫、帆布袋、文化衫、“木牛流马”拼装模型等一系列具有昭化特色的文创产品,真正实现从“艺术”到“经济”的成果转换。

2024年以来,昭化区持续强化文物保护利用,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450万元,统筹推进重点文物修缮项目3个;同时,联合住建、消防、民宗等部门,常态化开展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检查、文物火灾隐患排查整治行动,“政府+文物行政+属地乡镇”协同保护文物新格局基本形成。

“当地人都很重视文物保护,古城墙、古建筑、文物都保存得很好。”游客刘艳感叹,“这座古城就是一座‘活着的历史’,文化底蕴太浓厚了。”

如今,昭化区文旅产业发展蒸蒸日上。2024年,昭化区共接待游客112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6亿元。(邹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