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统计局关于做好2017年农村住户增收分析调研工作的要求,准确把握好我区今年一季度农村住户增收形势。结合当前工作实际,我局选取全区4个调查点并组织专业力量开展实地调查研究,系统了解全区农民收入现状、问题及原因,以期探索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的空间及有效途径。
一、一季度农村经济基本情况,农户增收主要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季度走势
(一)农村经济基本情况
从一季度农民收入调研情况来看,我区一季度农民收入情况大致如下:一是农业收入小幅增加。我区小春粮食播面、经济作物播面与上年基本持平,目前全区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均呈增加态势,全区小春粮油作物长势好于去年。一季度全区蔬菜主要以越冬蔬菜为主,食用菌产量稳步增加,销售量和价格同比增加,农民收入同步增加。二是林业收入有望持续增长。随着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林业投入的增加,林业经济及林下经济逐步发展。我区的林业经济主要收入依靠核桃、板栗和培育林下经济作物来获得。
(二)农户增收主要特点
昭化区按照“长短配套、种养结合”的思路,采取“大园区+小庭院”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可持续产业,增强农村经济“造血”功能,使群众致富增收,切实加快了全区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一是科学谋划,构建产业发展蓝图。按照市“十三五”发展总体规划,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昭化区将产业发展作为中心工作,编制《昭化区2017年产业发展计划》,确定全力发展生态果蔬、生态养殖业等;二是基础配套,打通园区发展脉络。切实加强园区道路及农田水利建设,通过整治山坪塘,贯通产业路等方式,有效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交通、水源等瓶颈;三是技术保障,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制作黄金梨、青脆李、土鸡养殖等技术明白卡,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育一批专业人才和农村经济人,使人人懂技术,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四是创新模式,解决市场后顾之忧。赴绵阳等地考察对接市场,按照“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开发、统一育苗、统一管理和统一收购”,鼓励农户通过务工薪金加分红模式入股产业园获得稳定收入。
二、四项收入分析
(一)家庭经营性收入是山区农户收入的基本途径。一季度,全区城乡居民储蓄余额413145万元,同比增长14.88%。农村产权制度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率98%,组建起区级农村产权综合交易中心和乡镇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实行统一规划筛选、统一配套基础设施、统一对外挂牌“三统一”农村产权流转项目式管理,相对集中流转土地、林地18.2万亩,流转费用300-1300元/亩。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注册登记家庭农场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一季度,“1211”生猪代养户推广230户,存栏生猪11.6万头,出栏生猪3.5万头,养殖户头均代养利润310元,代养户均实现佣金收入10.2万元。积极探索推出“土地入股、财政投入折股联营”产业扶贫模式和“林权折股联营”模式,把农村资源有效激活。供销合作社突出盘活存量资产、壮大社有企业、规范合作社建设三大重点加快综合改革,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 12家,采取股份合作和方式,发展葛根3600余亩、藤椒3150余亩,带动农户2600余户。
(二)务工收入仍然是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送出去、请回来”抓住春节农民工返乡季节,加大了外出务工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务工能力,全区一季度转移劳动力7.1万人,实现劳务纯收入1.8亿元。积极组织外派劳务,国外务工人员450人,实现劳务收入1850万元。坚持“送出去,请回来”两手抓,通过返乡农民工座谈会、昭化商会等多种形式,新增返乡农民工创业60人,累计达到1.5万余人,提供本地就业岗位近4万个。
(三)财产性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潜在动力。一季度,区地方公共财政收入51016万元,同比增长14.6%,财政支农项目投入5732万元,同比增长23%。全区发放农业“三项补贴”2768万元,受益人数22.1万人,发放移民后持资金直补302.5万元,覆盖22013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排到户项目资金750万元,扶持贫困人口2230户8600人;安排发展集体经济及资产收益扶贫股权量化资金1659万元,覆盖31个贫困村2996人。实施10个乡镇卫生院和40个村卫生室的建设项目,成投资180万元,受益人口近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99%,住院补偿1800万元,7500人次受益。农村计划生育奖励810人,资金投入约96.4万元。伤残和死亡人群特别扶助30人,扶助资金6.3万元。落实优抚对象2298人,发放231.3652万元,月人均3450元;农村低保受益20284人,直发农村低保总资金680.9万元,五保对象1036人,直发五保资金85.4万元。实施学生营养餐及肉食补贴计划,受益人数8496人,补贴金额191.6万元。
(四)转移性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补充。随着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推进,政策性转移收入较快增长。如退耕还林、良种补贴、农业综合直补、农机购机补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
三、下一步工作
新常态下,农民增收下行压力加大,持续增收必须要有新举措。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三农”重点工作力度,培育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巩固提升农业农村工作整体向好的势头,确保全年农民增收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强力落实各项增收措施。深入推进优势特色产业结构调整,做大规模,建强基地,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销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努力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要加大农民就业培训,以培训促创业,创业带就业,抓好农民就地创业就业和转移劳务就业,通过大规模转移农民促进增收。要把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作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创新,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农民增收问题。要严格落实强农惠民政策,强化涉农项目资金使用监督,保障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二)抓好山水田林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寨水库、梅岭关水库等在建水库工程实施进度,全力抓好病险水库塘堰、渠系防渗整治以及蓄水池等小微水利等民生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围绕产业发展需要、方便机械化耕作、提高地力质量等目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土地整理、地力恢复提升等高标准农田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1.6万亩。要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原则,落实好农村道路建设项目,抓好通村通组公路、园区道路、入户路建设。实施绿化成果巩固行动,大力开展公益林建设和天然林抚育更新,做好残次林改造为经济林、低效林改造为高产林、单一林改造为复合林的“三改”的工作,积极开展新村绿化、道路绿化,着力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三)加快推进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重点抓好朝沙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快乡镇(街道)农业产业园区管护提升和建设,深入推进万亩园带千亩园、种植园套养殖园、产业示范园连农户标准园“三园共建”模式,着力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三化”互动,品种、品质、品牌“三品”提升,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乡乡有园区、园园有主业。
(四)加大农业重大项目争取和实施。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推进农村经济工作,抓紧编制完成“十三五”农业农村专项规划,出台12个脱贫攻坚专项方案,储备一批重大农业项目。加大上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对纳入规划盘子、符合条件的项目,抓紧开工建设,尽早实现投资。对已开工建设的项目,保障施工力量,强化资金筹措和投放,加快进度,争取早投产、早见效。持续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农业招商项目推介、宣传,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