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面临六大困难 听听专家怎么说
发布时间:2016-03-17 09:24:29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16日,“坚持绿色发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专家座谈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川内外16位专家学者为四川全面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献言献策。
四川省林业厅厅长尧斯丹在研讨会上谈到,四川是全国三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要组成部分,林业管理服务的森林和林地、湿地、荒漠土地面积超过全省幅员的55%,在全面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中具有基础性、关键性地位和作用,必须切实担负起开展绿化全川行动、全面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构筑生态文明美丽四川的主体责任。面对责任,四川仍存在着规划、建设、资金等六方面的困难。
四川全面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面临六大困难
四川是全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体,也是“森林资源大省”、“生态建设大省”、“林业经济大省”和“物种保护大省”。“十三五”期间,四川林业将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美丽四川为统领,以“生态优百姓富林业兴”为目标,以增质增效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依法治理为保障,统筹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法治林业、效益林业、人文林业、服务林业建设,努力推动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林业经济强省建设实现新的跨越。
尧斯丹说,当前,四川林业开展绿化全川、全面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存六大困难:
一是规划方面,四川整体属于长江上游,应全域纳入国家即将制定出台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规划,统筹推进。
二是建设方面,四川低产低效林量大面宽,提质增效任务艰巨;湿地退化、土地沙化、石漠化和干热干旱河谷等脆弱地区生态修复成为“硬骨头”。
三是资金方面,生态建设事关民生福祉,是重要的公益事业,既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更需要国家加大财政投资力度。特别是我省四大连片扶贫地区,亟需加大投资,推进生态脱贫。
四是科技方面,林业科研经费欠缺,一些关键领域、实用技术攻关研究和推广应用不足,对生态建设支撑不够。
五是林业改革方面,中央提出发挥国有林业绿化国土主体作用,但国有林区改革滞后,制约作用发挥。
六是基层基础方面,乡镇林业站、森林公安派出所、木材检查站等基层站所建设不够,设施设备配备不足,林区道路、通信、饮水、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基层生态建设能力欠缺。
专家建言
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院士尹伟伦:四川森林的整个功能还没有发挥出来
尹伟伦说,四川过去在造林上关注的多,绿化面积扩大了很多,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森林的整个功能还没有发挥出来,整个林地的结构还不够科学。比如,造林都是单一树种,缺乏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不是很稳定。因此要调整结构,使这样的纯林逐步向混交林方向发展,提高到混交林的比例。其次,是森林结构不够好,乔灌草复层机构才能使各植物种群间相互协调,充分的利用光、空气、养分、水分等自然资源。第三,在森林经营方面,森林需要一个较长的生长周期,但周期中又分很多小的周期去完备。比如,在造林阶段假如有几千株树,经过十年左右的生长应留下几百株,再过十年左右可能只留下一百株甚至几十株。这样从幼树到成熟树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光照、水分供应更充足。林地的生态潜力才能提升,地下根系在防止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时才能发挥更好的功能。此外,四川的很多林地在经营生态功能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发展经济林项目。四川有很多比较原始的生态系统,当保护的不错时,就可以申请建立国家公园制度。
尹伟伦认为,应以保护优先、弱化旅游,以核心区的保护更好的揭示生态系统的科学发展规律。森林生态系统应从单一性向多物种,从单层结构向复层结构,从仅仅的造林向提高经营管理转变。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吴章文:四川康养产业潜力巨大
吴章文说,四川地处长江上游生态地理位置,在建设生态屏障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之所以说四川康养产业潜力巨大,是因为人口密集对康养产业的需求就迫切。加上近年来,四川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川人在外致富返乡后,享受生活的需求较高。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外,对于身体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四川在发展康养产业方面的潜在市场就巨大。
此外,吴章文在会上还谈到,由于四川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潜力巨大,因此她建议在坚持绿色发展、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过程中,要把植物精气成分含量作为选择造林树种的依据,要把保健生态林的建设作为重要举措之一。
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王小刚:让老百姓在环境保护中真正受益
王小刚说,四川在建设生态屏障建设方面成绩显著,源于四川起步早、决心大,重视程度高。四川省一直高度重视生态建设,除了一直把“建设生态屏障”列为五年规划的重要内容外,不久前刚出台的《四川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中也明确,将通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合理的主体功能区布局,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此外,王小刚也谈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应该思考的是,“绿色青山”怎样变成“金山银山”,他认为,两者之间不是直接的变化,而是有一个转换的过程,我们需要做好这个转换工作,让老百姓在环境保护中真正受益。(朱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