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实施“四大工程”破解因病致贫返贫难题
——昭化区走出卫计扶贫新路子
6月20日,骄阳似火。石井铺镇石井村卫生室挤满了人。昭化区卫计精准扶贫医疗团队正为每个贫困患者量身定制“帮扶套餐”,患者不用出村,就可以接受医疗专家的及时诊治,还有一对一的全程结对帮扶医生。
在昭化区精准识别的2.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多达1.3万人,占贫困总人口的44.8%,需要及时医疗帮扶的达4890人。如何让他们在脱贫路上不掉队?该区创新推出“家门口诊疗、政策兜底、劳动力恢复、结对帮扶”四大卫计扶贫工程,实现本级财政代缴建卡贫困患者参合费用100%,贫困患者区内住院自付费用控制在10%以内,劳动能力恢复患者和特困患者救治费用实现“零支付”,探索出了一条卫计扶贫新路子。
实施家门口诊疗工程,着力解决贫困群众就近就医难的问题
今年,昭化区财政安排近12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设备更新和能力提升;完成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每村配备1名合格村医。同时,计划两年完成全区350名乡镇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每年对全区村医开展1至2轮业务培训,让贫困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主动与省、市医疗机构深度对接,邀请知名专家到区、乡两级医疗机构常年坐诊和义诊。目前,成都医学院附属医院、广元市妇幼保健院等多名联挂医院专家常年坐诊区级医院,5家市级三级医疗机构30多名专家到区内16个乡镇卫生院每月定期坐诊,在贫困患者医疗救治、住院患者诊疗方案审定等方面给予科学指导。
实施劳动能力恢复工程,着力解决因病致贫家庭造血功能弱的问题
组织市、区医疗机构的医疗专家,组成卫计精准扶贫医疗服务队,深入建卡贫困患者家庭,对有望恢复劳动能力的患病贫困人群,帮助其恢复“造血”能力,参与产业发展,助力脱贫奔康。
元坝镇光华村三组贫困村民朱明贵,因患股骨头坏死,多年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经劳动能力恢复救助治疗,更换双侧髋关节,目前,不但能生活自理,还能从事养猪、养鸡等生产活动,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他治疗产生总费用5.6万元,经“打捆付费”方式,节约费用4200元,同时还实现了患者本人住院费用零支付。
目前,该区确定了髋关节置换、白内障等6个病种作为今年劳动力恢复的首批专项救助病种。突出个性化救治,根据患者病情、治疗愿望和各医院专业优势,在省、市、区三级定点医疗机构中选定1家救治。
实行打捆付费的协议管理,通过新农合报销、大病保险赔付、民政救助等现有政策分摊救治后,差额费用由财政全额买单,实现劳动能力恢复患者到定点医院救治“零支付”。
实施医疗政策兜底工程,着力解决贫困患者看不起病的问题
在乡镇卫生院住院不设起付线,直接报销总费用的90%,把在区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提高到90%,确因病情需要转区外治疗的报销比例提高10%,降低特殊慢性病纳入门槛,提高报销比例……
昭化区结合疾病发病率、住院总费用、住院均次费用、现行各类补偿政策等指标进行了详细测算,专门出台5项对贫困患者的新农合倾斜保障政策,实现了贫困患者区域内住院费用控制在10%以内,特贫困患者还实现了区域内住院费用零支付。
统筹民政救助、残联帮助、帮扶部门资助、医院减免等政策,进一步惠及贫困患者。民政部门对门诊和住院自付费用实行分类分段补偿,最高可达2.5万元;区级医疗机构对贫困患者大型设备检查费用直接减免50%,住院诊疗费用减免5%;帮扶部门按情况给予爱心资助。
区财政对全区建卡贫困人口参合(保)费用财政全额代缴,对区级医疗机构确因病情需要产生的目录外费用和进村入户医疗诊治的检查费实行全额补贴,对特困户患者住院自付部分实行全额“兜底”。
实施结对帮扶工程,着力解决服务贫困患者“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组建“三个团队”,全程结对、长效帮扶。今年以来,共为1200余名贫困患者提供服务,有效避免了因多跑路、跑错路而产生的额外费用和负担。
结对帮扶团队。开展“亲情帮扶,回乡结对”活动,实行“1+N”帮扶模式,尽量安排医务人员回户籍所在村,结对帮扶1名或多名贫困患者。
“3+2”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全区行政村基本落实“3+2”服务团队,即村医、乡镇卫生院护士、临床医生和市、区级专家各一名,每月定期在乡镇卫生院坐诊。
“一站式”服务团队。由农合经办人员和结对帮扶人员组成30个服务团队,实行贫困患者入(出)院手续办理、费用报销“一站式”服务。患者治愈出院,只需在新农合报账窗口一次性缴纳10%以内自付费用即可,其余费用报销均由“一站式”服务团队代为办理。
记者 盛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