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关闭
你还可以输入40
政务要情(第17期)
发布时间:0001-01-01 00:00 来源:广元市昭化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区长论坛

6月21日,区委副书记、区长龙兆学就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工作提出五点要求  一要提高认识。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要以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为契机和抓手,认真尽职履责,完善教育设施设备,增强师资力量,规范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全区教育加快发展。二要高度重视。相关部门、乡镇一定要全力协作配合,构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创建工作“一盘棋”,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对照国家创建标准,围绕迎接“国检”补缺补差,务必确保迎国检一举成功。三要强化整改。对省专家组反馈的意见,教育等部门、相关学校要逐一梳理,举一反三,逐一列出解决时间表、办法和措施,能整改的要立即整改,需要长期整改的要按照时间节点,高标准整改到位。四要严肃追责。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该追责的要严肃问责追责,同时要强化督查督办,扎实做好迎国检相关工作。五要严格管理。教育系统要潜心研究教育管理,教育部门要带头抓好班子,做好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学校要“去行政化”,带好教师队伍,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创新管理,严格考核,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政务简讯

?6月22日,区委副书记、区长龙兆学主持召开七届区政府第16次常务会议。区政府领导刘强、郭祖炎、姜云茂、贺旭红、杨槐林、杜嫣然参加会议。

6月21日至23日,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市委政法委书记、市直机关工委书记冯安富,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范学臣带队深入我区督导调研工作。市、区领导陈正永、龙兆学、杜非、刘强、王壮、付正文、饶和刚、杨槐林、杜嫣然参加活动。

6月23日,区委副书记、区长龙兆学主持召开柏林古镇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推进工作会。区领导王壮、郭祖炎、夏静、杜嫣然、刘红兰参加会议。

1—6月,全区扶贫新村文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共建成文体活动广场14个,文化长廊1410㎡、文化墙600㎡,配套建设健身设施82套,贫困村群众文化活动更加有力。(区委农工委)

部门动态

区安监局四措施加快推进煤炭去产能工作  一是提前安排部署。从2016年开始启动区9万吨以下煤矿关停工作,明确关闭程序、时间节点和责任分工,书面送达和公告了《关于关闭广元市东山煤业有限公司(东山煤矿)的决定》。二是强化工作抓手。9次约谈煤矿实际投资人,帮助分析行业政策和市场,逗硬执行复产标准,倒逼企业放弃整改关闭退出。目前,东山煤矿已向区政府提交关停申请,正在就补偿及安置进行商谈。三是加大帮扶力度。制定《东山煤矿关闭“以奖代补”实施方案》,建立煤炭产能退出补偿机制,配套落实区级奖补资金40万元。四是加快封井立牌。依法对东山煤矿实施井口上锁、停电和停供火工用品,落实专人盯守,严防非法组织生产。同时,加快善后工作进度,确保9月前全面完成关停任务。

区质监分局念好“三字经”助力质量强区建设  一是抓安全。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认真开展油气输送管道、老旧电梯、特种设备隐患排查,克服侥幸和麻痹心理,不留监管盲区和死角。二是创品牌。冰鸟矿泉水、升达林业等4家企业成功创建为四川名牌产品,家福门业、雨润食品成功申报广元知名品牌。“广元昭化生猪养殖农业循环经济区”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同意开展文审论证,为全省3个获批项目之一。三是保地标。完成《中国国家人文·地理广元》《广元卷》中关于王家贡米、昭化韮黄材料编撰任务。积极指导天下鲜蔬菜专合社、月光村水稻专合社对“昭化韭黄”“王家贡米”地标产品进行申报和进一步规范使用标志。

乡镇传真

昭化镇三大行动抓实法治扶贫  一是大宣讲行动。组建法制宣讲工作队,全面深入7个村社就土地承包、房屋拆迁、土地征收、失地农民保险等方面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宣讲400余人次,发放宣传单600余份。充分利用“巡回法庭”,公开宣判非法电鱼刑事案件,让群众现场接收法治教育。二是大援助行动。出台《村(社区)法律顾问全覆盖工作实施意见》,深入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目前,法律顾问开展法律服务660余次,有效调解民事纠纷15件,协助处理其它涉法事务20件。三是大帮教行动。联动发力,积极推进法制村社建设,为困难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提供帮扶6人次,开展技能培训35人次,有效引导社区矫正人员参与到蜀道申遗、清洁城乡、四好村创建等全镇重点工作,切实提高其社会认可度和获得感。

丁家乡严把三关加快推进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一是做实政策培训。编印《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通过坝坝会、座谈会、专题会,全覆盖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相关政策、技能服务、操作程序等方面的培训,进一步明确相关责任。二是强化指导服务。组建农村危旧房改造指导服务组,全面负责具体文字、图片等资料的收集和具体业务指导,切实做到“一户一档”“三榜公示”确保农户档案资料规范化。三是及时兑付资金。严格实行3:4:3资金拨付管理模式,建成贫困群众新居54户179人,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88户。配套建设相关生产生活设施,大力改善贫困群众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