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彪 吴纹锋
新建山坪塘差资金2万多元、村级阵地建设差资金30多万元、人畜饮水项目结余资金12万多元……“一边是缺钱不能干事,一边是有钱没地方用。只能干着急,当时‘事与钱’的矛盾很突出。”6月17日,回想起为资金操碎心的日子,昭化区明觉镇五房村支书王开军显得有些无奈。
怎样统筹整合资金,变“事等钱”为“钱等事”,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
“我区探索出资金整合‘四步法’(即需多少钱,钱从哪来,钱怎么用,钱怎么管),着力破解扶贫资金缺口难题,开创了‘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副市长、昭化区委书记陈正永一语中的。
创新建立“三张清单”“因需整钱”
住房建设需要整合资金500多万元,产业发展需要整合资金70多万元,水利建设需要整合资金50多万元……6月15日,紫云乡云雾村支书刘元生忙着梳理该村脱贫攻坚所需的资金列表。
“去年,区上列出了脱贫任务清单、项目建设清单和资金需求清单,我们按照‘三张清单’里的具体要求作好项目资金需求测算,让资金与脱贫攻坚任务相互匹配。”刘元生说,有了这些清单,资金需求一目了然。
摸清资金需求,打通涉农资金整合渠道。“我们不仅创新将资金整合前置到预算编制环节,从源头上整合资金,还打通部门内部、跨部门、跨类别资金的整合渠道,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涉农专项资金集中打包统一申报使用,解决了资金整合不彻底和‘碎片化’现象。”区委副书记、区长龙兆学说。
2016年,昭化区累计整合部门、行业财政涉农资金6.19亿元,实现了项目资金集中投放,整合使用。同时,将财政存量资金1.17亿元依法依规统筹整合用于脱贫攻坚。
创新使用制度“精准用钱”
扫圈、拌料、喂猪……白果乡狮子村一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子俊,因前几天新填栏了代养的120头生猪,变得格外忙碌。
“去年卖了120头生猪赚了3万多块钱。上个月出栏120头生猪,赚了3.7万多元。新填栏的生猪,预计10月份出栏,又可以大赚一笔。”张子俊虽然身体残疾,但2016年在创业中摘掉了“穷帽”。
说起“目前我家正在奔康的路上,日子会越来越好”的缘由,张子俊不会忘记,产业扶持基金1万元、补助改圈资金2万元,养殖面源污染治理资金7万元……“这些都是党委政府财政资金对我们的帮助。”
在昭化区,像张子俊这样的贫困户能发展起产业脱贫增收,得益于该区财政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和“杠杆”作用。
据了解,该区创新资金“统分”使用制度、资金预拨制度、区级部门报账制度,将95%的项目资金预拨到各专项扶贫牵头部门或乡镇,统一实施项目、使用资金,并简化资金使用、报账、审核流程,切实加快项目实施进度。
此外,该区还对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资产,明晰产权归属,实行以“股权量化、按股分红、收益保底”为主的财政支农项目资产收益扶贫机制。同时,区财政安排8300万元建立农房建设、扶贫小额信贷、产业发展引导等专项基金,累计撬动社会资金13亿元。
创新监管机制严格管钱
“购买樱桃苗319065元,购肥料28832元,购农药24295.2元……”在柳桥乡普子村委会的公示栏里,又贴上了普顺种植专业合作社开支公示的最新清单。
“村上对使用的资金不仅及时张榜公示,还在干部会、群众会上公开,每一笔资金的来龙去脉我都晓得。村上用钱我们放心。”该区柳桥乡普子村一组村民唐绍华说。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群众是最好的监督员。针对全区资金量大、范围广的情况,昭化区创新机制,调动社会力量监督。
据悉,该区建立了“精准脱贫专项资金”台账,在全省率先开展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和资金网络化管理试点,对资金从指标下达到资金审批支付各环节进行全过程痕迹化管理,并引入社会组织等第三方力量,开展统筹整合资金绩效评估,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追责”,切实把资金监管关进了“制度的笼子”。
“对群众特别关心的资金来源及拨付、项目实施方式、工程质量进度等情况宣传公示到贫困户,以确保资金使用公开、透明。”区财政局局长李良枝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