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出幸福新生活
——昭化区易地扶贫搬迁见闻
肖家寨石龙聚居点一角 本报记者吴纹锋摄
2016年10月,是昭化区石井铺镇肖家寨村32户106人最刻骨铭心的时刻。因为他们聚居点选址规划确定,不久后将告别大山深处低矮昏暗的瓦房,搬进宽敞明亮的楼房。贫困户李俊枝就是其中的幸运儿。
“不花一分钱就能住进100平方米的二层小‘别墅’,这是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事,苦日子终于过到头了。”6月20日,即将住上新房的李俊枝乐开了花。其实,因为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生活已经或即将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不止李俊枝一个,昭化区自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以来,已让近9000名群众搬出深山。
搬得出:精准规划提升群众积极性
李俊枝原来居住在肖家寨村6组,这里四面环山,土地贫瘠,李俊枝房屋后还有地质滑坡隐患点,与之相邻的住户早已搬出了大山。
按照面积不超标的建设要求,李俊枝家新房尽管面积不大,但设计合理、功能完善。最让他赞叹不已的则是厕所位置的选择,为了不让空间闲置,新房里的厕所放在了楼梯下面。
昭化区农村部分地区地质灾害多发,交通闭塞,农业生产条件薄弱,贫困率发生高,成为制约当地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搬出大山,成了该区扶贫脱贫的重要途径。
“预埋管线、覆土回填、碾压路基……”6月8日,肖家寨石龙聚居点硬化道路工作正有序推进,在道路硬化周围一栋栋崭新的小洋房拔地而起。
“如今只有部分收尾工程,7月中旬将全面竣工。”石井铺镇副镇长吕甫帮介绍,“为确保贫困户搬得出,我镇多次组织贫困户代表到巴中、旺苍等易地搬迁安置点参观学习,让贫困户感受聚居点带来的居住变化。”
在脱贫攻坚中,昭化区启动追责机制,又对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倒排工期,责任到人到时间节点,高效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稳得住:开启幸福生活新模式
“老伴去世后,我就一个人住在5组那山坡坡上,一到天旱季节连吃水都成了问题。”因为饮水问题,刘文国非常渴望搬出旧居。
昭化区的一些贫困地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在新的聚居点,为有效解决饮水问题,石井铺镇联合区水务局,实施了团结水厂管网延伸工程。
“哗啦啦、哗啦啦……”拧开新房的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便流了出来。“活了大半辈子,走出大山,再也不用担心饮水问题了。”刘文国对即将搬进的新家甚是满意。
除有效解决了饮水问题,交通便捷也是聚居点的一大优势。
“出门不爬坡,赶场电动车。”将成为聚居点居民的真实写照。
“今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指出要精细化推进脱贫攻坚,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镇党委副书记冯子嵬介绍,加快肖家寨石龙聚居点建设力度,是对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有效贯彻。
“我镇不仅在各个安置点实施了人饮工程,还广泛动员群众参与聚居点选址、户型图选择、施工队伍确定、工程质量监管,有效推动了安置点建设力度。”冯子嵬接着说。
能致富:拓宽脱贫奔康新路子
搬出大山好处多:饮水方便、交通便利、人员集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
“搬出来,没有地,种点新鲜蔬菜都困难。”搬迁户唐德品曾这样担忧。
为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石井铺镇在聚居点为每户搬迁群众调整了0.3亩以上的土地建设微田园,保证群众基本生活需要。通过土地林地置换、闲置圈舍流转、统一规划种养园区等手段确保每户农户建设1个适度规模的小菜园、小果园、小养殖园。
除此之外,该镇还围绕聚居点规划改土1000余亩,建立专业合作社,有力推动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扩展搬迁群众收入渠道,实现“兴产业、能致富。”
“以后能在产业园务工、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后每年还可分红。”解决了后顾之忧后,唐德品期待着新家园带来幸福新生活。
昭化区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过程中,始终注重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乡村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始终注重与推进城镇化结合,把贫困人口搬迁到生活条件好、发展空间大的区域进行集中安置,聚集各种资源要素,保障搬迁对象后续发展,真正让搬迁群众“搬”出幸福新生活。(本报记者杨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