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化区“四结合”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径
近年来,昭化区以增强贫困户自身造血生血能力为突破,将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找准产业扶贫良方,因户施策,探索推行“四个结合”产业扶贫新路径,有效推动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2017年,全区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可实现人均增收2090元,比上年度增加300元。
一、主导产业与因户施策相结合,确保户有增收门路。按照“一乡镇1个主导产业、一个村1个特色产业”的发展思路,鼓励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畜禽、生态猕猴桃、特色蔬菜、高效林业和休闲农业、有机渔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一是引导贫困户聚焦乡村主导产业。针对有劳动能力无特长的贫困户,引导跟着乡、村主导产业选择户办产业,通过乡村主导产业在连片发展、技术支持等方面优势,把贫困户聚集在乡村主导产业链条上,全区50%以上的贫困户紧紧跟着乡、村主导产业发展户办致富产业。二是鼓励贫困户自主发展增收产业。针对有劳动能力、有一定专长的贫困户,不局限于乡、村主导产业,鼓励其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增收项目,自主确定户办产业。如,射箭乡晒金村以蔬菜和羌脆李为主导产业,但贫困户贾贵勇有10余年的养鸡经验,该村扶持其发展养鸡产业,年均增收1.5万元,2016年已实现脱贫退出,被评为脱贫示范户代表。三是通过产业扶持“兜底”增收。针对无劳动和经营能力的贫困户,一方面采取土地或财政扶持资金入股的方式,由专合社或农业企业统一经营,每年可实现1000—3000元的分红收入。另一方面将贫困户户均8000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到村集体,村集体通过整合20万元的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和50万元的特色产业园建设资金,大力发展村特色产业示范园,壮大村集体经济,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实现增收。
二、大园区与户办产业相结合,推进产业优势互补。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示范引领作用,规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园区建设及户办产业协同发展。一是大园区与户办产业协同布局。按照“长藤结瓜、连线成片”思路,统筹规划“一纵三片十五园”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辐射乡镇千亩示范园和村特色产业示范园,配套建设户办小庭园,将63个贫困村特色产业示范园串进全区9个万亩示范园区,8000余户贫困户户办产业园串进村特色产业示范园,实现万亩园带千亩园、特色示范园联户办小庭园、绿色种植园套生态养殖园的协同发展格局。二是大园区与户办产业共同发展。将万亩示范园区打造成特色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科技应用示范基地、农民技术培训基地,为户办产业提供发展样板,通过“大园带小园,小园带户办庭院”模式,推行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渠道、统一利润分配“五统一”,实现户办产业和园区“捆绑”式发展,共同壮大。三是大园区与贫困户利益共享。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联结纽带作用,采取“园区+经营主体+贫困户”“大园区+小业主”的方式,推行订单、股份合作、代种代养、土地托管等合作模式,年均签订种养产业订单5000份以上,2500余户贫困户通过租金、利金、薪金“三金”实现增收,全区30%以上农业企业、专合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实现利益联结。
三、长线产业与短期产业相结合,实现种养收益叠加。坚持“长线产业增后劲,短期产业见实效”产业扶贫思路,创新推行三大种养产业模式,确保贫困户有“长短结合”的双重收益。一是推行立体种植模式。以猕猴桃、核桃等长线产业为主导,在林下套种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见效快的短期产业,探索推行“果+菜、药”“林+药、菌”等立体种植模式,全区发展林下经济3.5万亩,田地套作2.1万亩,农户收益同比增长1.5倍以上。二是推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挖掘下湿田、低洼田等资源,大力推行“水稻+田鱼”“水稻种植+田内小池塘养殖”“稻田生态种养+池塘生态高效养殖”相结合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现以渔养田、以渔促稻,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的目标。积极搭建稻米加工企业与稻渔种养乡镇的对接平台,组织国家绿色认证的“王家贡米”加工企业——山青米业公司,与磨滩镇、王家镇等稻渔种养乡镇签订稻谷订单1万亩,稻谷收购价达到1.8元/斤,比一般稻谷收购价高50%,同时,产出的稻鱼品质好,价格比市场价高出20%,农户通过稻渔种养每亩实现增收2100元。三是推行种养循环模式。抓好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循环综合利用,推行“猪(土鸡、肉羊)+沼(有机肥厂)+菜(果)”种养循环的生态发展模式,建立适度规模、低碳循环的种养基地1.5万亩,发展农村生态家园模式1.8万户,推广沼液施肥、浸种6万余亩,通过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户均节约化肥投入使用费用和粪污处理费用近400元,发展种养产业户均增收1300元。
四、农产品基地与工旅融合相结合,助推三产互动发展。延长“4+2”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条,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深入推进农工融合、农旅融合、农商融合。一是基地+加工。建立畜禽、猕猴桃、蔬菜、林产业和休闲农业、有机渔业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26万余亩,大力建设猕猴桃、蔬菜等农产品仓储、保鲜配套设施,积极发展生猪、土鸡等优质畜禽产品深加工,引进和培育壮牛、雨润、天垠、三禾等农产品初加工企业34家。二是基地+旅游。依托紫云万亩猕猴桃基地、昭化千亩草莓基地,配套建设观光、休闲等基础设施,每年举办1次大型猕猴桃、草莓采摘节,吸引近万名游客前来观光、采摘,现场销售额和订单销售500万元以上。挖掘青牛峡旅游资源,建成集旅游、观光、康养多位一体的生态旅游钓鱼基地,通过常态化开展垂钓比赛、全域对外开放钓鱼项目,每年接待钓客、游客近3万人次,农家乐、特色村寨收入和农产品销售额持续攀升。三是基地+电商。加快推进国家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建设,加强与淘宝、京东等电商企业的广泛深入合作,通过电商平台,将绿色种植基地、生态养殖基地与大型超市、销售企业、经营门店有效联结起来,实现生态猕猴桃、大朝腊肉、茯苓粉等多种特色农产品常态化触电上线,年网上交易额不断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