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元市昭化区2020年上半年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在区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上
区财政局长 李良枝
(2020年8月31日)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区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报告我区2020年上半年财政收支预算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1—6月全区预算执行情况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1—6月,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589万元,占预算的52.7%,同比增加586万元,增长4.9%。其中:税收收入完成5705万元,占预算15618万元的36.5%,同比减少1882万元,下降24.8%,其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和减税降费等因数叠加影响;非税收入完成6884万元,占预算8253万元的83.4%,增加2468万元,增长55.9%,税占比为45.3%。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99515万元,占变动预算181339万元的54.9%,同口径减少1282万元,下降1.3 %,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疫情影响部分项目推进和资金拨付。
(二)基金预算收支情况。1—6月,全区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7891万元,占预算的38%,同比减少2485万元,下降23.9%;基金预算支出完成30728万元,占变动预算50763万元的60.5%,同比减少2727万元,下降8.2%。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疫情及市场主体投资减少等因素影响。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1—6月,全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完成559万元,占预算的48.1%,同比增加178万元,增长46.7%。全区国有资本预算支出完成559万元,占变动预算的48.1%,同比增加158万元,增长39.4%。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支情况。1—6月,社保基金预算收入完成4592万元,占预算的68.8%,同比增加992万元,增长27.6%。社保基金预算支出为2586万元,占变动预算的48.5%,同比增加19万元,增长0.7 %。
二、上半年财政主要工作
(一)切实发挥职能,助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强化疫情防控经费保障。制定了《昭化区强化财政资金保障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十条措施》,紧急安排疫情防控资金573万元,全面保障区、镇、村三级疫情防控经费。开通资金拨付“绿色通道”,多形式开展政府采购,确保疫情防控资金、物资及时到位。二是积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全面落实应对疫情支持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相关政策,降低企业厂房租金,加大医疗物资等企业财政贴息力度,截止6月底,已兑现贴息保费补贴、财政金融互动奖补、外贸企业出口奖励等补贴资金1145万元。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继续落实增值税税率和养老保险费率下调等制度,新增落实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所得税一律延缓到明年等政策,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保障企业平稳运行。三是强化脱贫攻坚保障。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安排区本级扶贫资金3800万元,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7783万元用于产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等建设,确保高质量通过终极大考。
(二)着力增收节支,财政收支运行总体平稳。一是强化收入征管。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等叠加因素影响,财税部门积极主动作为,强化收入征管和目标管理,清理重点税源,努力挖潜,多渠道盘活国有资产,努力提升征管质效。上半年,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双过半”,收入增幅和进度均位居全市第三。二是强化资金争取。修订完善了《昭化区资金争取管理办法》,及时下达部门争取资金任务,认真把握上级资金投向,安排重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争取资金工作经费等1041万元,主动与省市部门对接汇报。上半年,我区共到位上级财政资金216662万元,完成市下达我区全年目标任务275092万元的78%,其中新增到位特殊转移支付7198万元、抗疫特别国债4600万元。三是压减非必要支出。逗硬执行《广元市昭化区“过紧日子”十条措施》,坚持“能省则省,能减则减”,严禁铺张浪费,压缩办公费、会议费等一般性公用支出10%以上,“三公”经费压减3%以上。
(三)优化支出结构,兜牢“三保”底线。一是足额预算“三保”支出。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预算安排中的优先顺序,保障全区党政机关正常运转。基本民生支出按中央、省、市政策标准全额纳入预算,2020年预算“三保”支出90250万元。二是严格资金分类管理。继续实行“工资专户、扶贫专库、基本民生专库”管理,做到人员工资按月发放到位,扶贫、民生资金足额保障到位。按中央要求,建立“中央直达资金专库”,确保资金“一竿子插到底”,直接惠企惠民。三是坚持“保运转”支出“上四下六”的拨付机制和均衡用款原则,全面保障全区党政机关正常运转。四是强化“三保”库款保障。加大“财政资金大统筹管理”推进力度,全面实现财政资金收支“一个口子”进出。优先保障“三保”支付需求,截止6月底,“三保”支出完成67415 万元,兜牢了“三保”底线。
(四)深化财政改革,健全体制机制。一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制定《昭化区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管理办法》,明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设置、补充和动用,预算科目和账务处理等内容,为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建立健全应急保障机制。2020年安排应急保障资金1000万元,主要用于公共卫生、社会稳定等重大突发事件支出,强化社会应急支出保障。三是全面推进绩效预算。建立了事前评估、绩效监控运行管理机制,对本级项目资金100万元及以上的资金需求全部纳入事前评估,对预算执行情况和预算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开展监督、控制、纠正、调整和管理。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分批次常态化开展绩效评价,上半年已对40个区本级项目和7个部门财务管理开展绩效评价。四是积极推进财政金融互动改革。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首期安排财政资金1000万元投资入股四川银行,兑现各金融机构财政奖补资金23万元,引导金融机构投放贷款 1269万元。积极探索和建立农业风险防范体系,拨付政策农业保险财政资金183.35万元,承保特色品种6个,保费100.83万元,理赔345.50万元,为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撑起“保护伞”。
(五)强化财政管理,监管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强化财政季度综合检查。上半年,共开展两次财政综合检查,涉及单位36个,发现滞留财政收入288.4万元,滥发津补贴16.4万元,超范围报销0.54万元。下达了整改通知书18份,已追缴滞留财政收入79.9万元,退还滥发津补贴1.75万元,退还超范围报销0.4万元,进一步严肃了财经纪律。二是狠抓财政评审和政府采购。上半年,全区政府采购5913万元,节约资金247万元,节约率4.1 %;共财评项目66 个34535万元,审减3180万元,审减率9.2 %,进一步节减财政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强化债务风险管控。做好省委巡视组反馈债务防控问题整改,多渠道筹集资金,偿还到期政府隐性债务1.8亿元。进一步加强政府性债务、隐性债务、政府中长期支出事项等统计监测,实行动态监管。四是全面盘活存量资金。共清理2019年及以前年度部门预算和财政专户存量资金15.9亿元,实行分类管理,其中拟收回3630万元统筹用于稳增长、惠民生等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五是强化基层财政治理和能力建设。组织实施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财经纪律执行情况检查,采用因素法调整镇日常公用经费等措施,切实提高了基层财政服务水平和能力。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上半年,全区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宏观经济下行、减税降费政策、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税收收入下降较大。二是刚性支出增长强劲,“三保”、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和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等支出压力持续增大,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凸显,财政平衡难度大。三是化解政府债务以及落实隐性债务化解任务压力大,财政库款调度艰难,财政稳健运行的风险日渐突出。四是预算执行的规范性和约束性不够,财政绩效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下半年财政工作
下半年,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省委、市委、区委全会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和“六保”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夯实财源建设,努力完成收入任务。一是加强财源建设。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资,加大培育骨干企业。对接落实新出台的阶段性、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加大企业支持力度,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二是强化收入征管。实行收入目标管理,落实镇域经济财政收入考核办法,强化收入征管激励约束机制。深入推进税收共治理,常态化开展非税收入征缴检查,确保收入应收尽收。三是深挖非税收入增长潜力。进一步盘活土地资源,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转让,加大囤积砂石拍卖力度,努力拓展增收渠道。四是强化资金争取。紧盯“抗疫特别国债”、“预算赤字”、“两新一建”等中央重大政策机遇,强化重点项目谋划,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债券项目包装发行。同时,积极支持行业部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重大发展战略,让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大盘子”。
(二)优化支出结构,确保财政平稳运行。一是压减非必要支出。严把支出预算关口,对2020年年初预算和执行中新增支出重新梳理,进一步压减会议、差旅等公用经费以及受疫情影响可暂缓实施和不再开展的项目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六稳”“六保”,加大民生资金投入,确保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65%以上。强化直达资金管理,重点做好资金分配下达、支付,着力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三是强化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保障。聚焦乡村振兴、东部新城、三江新区等重大战略,围绕省、市、区重点项目,积极整合和筹措资金。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优先保障西部家居产业城、大蜀道文旅融合等工程项目建设。四是做好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保障工作。开展村级建制调整改革调研,做好改革后村(社区)干部待遇、组织运转经费测算,全力保障改革期间村社干部工资及时足额发放,确保改革有序推进。
(三)加强债务管理,守牢财政风险“底线”。一是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健全规范政府举债融资、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机制,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有序稳妥化解2020年存量债务。二是兜牢“三保”底线。落实县级“三保”主体责任,进一步严格“三保”预算管理,优先保障中、省确定的“三保”范围和标准,做好“三保”资金库款保障,严格库款拨付序列,加强对“三保”工作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三是防范财政库款和资金调度风险。严格财政暂付款管理,加强财政借垫款收回力度,落实省厅财政借款收回“三年行动”。按省厅要求,开展防范化解基层国库资金运行风险两年行动,严格库款支付管理,落实“三保”、“扶贫资金”和“直达资金”专项库款保障机制,防止出现资金支付风险。
(四)深化财政改革,提升财政管理质效。一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对接落实公共服务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形成权责清晰、财力协调的区与上级财政关系。强化预算保障,深入推进滚动预算编制,实现财政预算跨年度平衡。二是全面推进绩效预算管理。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加强重点领域绩效评价,强化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三是改革完善乡镇财政保障机制。坚持财力下移,构建与区域地理、人口经济、公共服务等挂钩等乡镇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努力构建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群众自愿筹集等多元化镇、村发展投入机制。四是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继续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强化业内涉农资金整合、业间涉农资金统筹,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管理体制机制。
(五)全面从严治党,提高依法理财水平。一是加强党对财政工作的领导。坚决把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贯彻到制定重大财政政策、推进重大财政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不断强化“财”必须自觉服从于“政”的意识。二是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开展财政权力运行廉政风险“联防联控”,推进“4321”精准监督,强化财政重点岗位、关键环节监控,梳理重点权力(岗位)风险点和防控措施,持续推进源头反腐。三是严肃财经纪律。健全完善严格落实财经纪律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日常监管、专项和综合检查。深化内控监督,围绕财政内控风险目录和高风险业务清单,强化内部流程控制和风险预警。四是坚持依法理财依法行政。增强法治意识,严格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决议和预决算公开相关规定,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监督。